翟慧云 吴元佳
山东省潍坊市工业学校
【内容摘要】疫情之后,表现出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学生明显增多。笔者通过对心理咨询资料的分析,发现太多家长在辛辛苦苦地危害着子女的心理健康。因而对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家庭教育问题做了概括与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心理咨询
疫情之后,接受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咨询显著增多。很多人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疫情或者疫情期间的“长期居家”引起的,可笔者认为,“疫情”只是一个导火索,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真正源头在不当的家庭教育。
随着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大力宣传,更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又为家长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平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于是,出现了一个令人极其担忧的现象:太多不懂教育的人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教育着儿童。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依据聪明、勤快程度划分的四类人(见下图)。其中最可怕的不是又愚蠢又懒惰的人,而是愚蠢而勤快的人,因为“愚蠢”的“勤快”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无法挽回的后果。一将无能,累死的是千军;不懂儿童,不懂教育,危害的是儿童。
一、替代孩子成长,却又要求孩子达到必须的水平
心理的源泉是客观现实,儿童的心理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品质、能力都是在需要它们的活动中培养和提升起来的。我们的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了,剥夺了孩子与客观现实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却要求孩子必须具备良好的习惯、能力与品质。当发现孩子没有达到时,失望、愤怒、焦虑随之产生,并将这些消极情绪传达给孩子。结果导致孩子的心理不止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还埋下了不自信、不阳光的种子。
二、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损伤孩子自信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只有“成熟”了,才能具备某方面的能力。很多家长不懂儿童心理特点,提出远远高于孩子实际水平的要求。譬如,家长教一个4岁女孩学加减法,无论怎么教,孩子都学不会。儿童5岁之后才会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如何能教会?孩子屡学不会的失败感,家长有意无意表现的失望、焦虑给孩子带来的消极情绪,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会加减法”的自信,而这种不自信必将导致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三、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损伤孩子自尊
高自尊的人,承认自身能力和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别人对自己友好、信任。低自尊的人往往把焦点放在失败上,认为世界到处是危险、威胁和令人沮丧的黑暗。一个自尊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儿童的自尊,首先来自周围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很多家长在做着降低、挫伤孩子自尊的事情: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达不成,便以不尊重的方式惩罚孩子;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自家孩子的缺点;过度保护、限制,剥夺孩子活动的权力与自由;对孩子没有鼓励与表扬,只盯着缺点要求他们进步;孩子令自己不满意时,轻则嫌弃、训斥,重则责骂、殴打……
四、重智商提升、轻情商发展
智商偏低,不影响心理健康;情商偏低,情绪必然出现问题,而情绪是否健康,却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标准。
情商高的人,主导情绪是积极情绪,而积极情绪能大幅提升认知效率且对认知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情商能促进智商的发展。智商、情商在很多父母心中是什么地位?孩子不到两岁,就开始教他们数数、认字;特别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紧紧盯着孩子的分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虽然这些做法并不科学,但可看出家长对智商的重视程度。再看情商:在孩子“好模仿”的童年,有多少家长做了“情绪管理”的榜样?家长在“倾力付出,不求回报”,孩子把家长的爱看做理所当然,感受不到“被爱”与“爱”的幸福。14岁的孩子淡漠地说:“他们生了我,不就应该养我吗?为什么要感激他们?”青春期依然存在情感上的“自我中心”,承受着因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而带来的各种烦恼与痛苦。疫情之后,多少中学阶段的学生因为控制不了欲望、情绪而退学?当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时候,家长痛悔:“我们现在不求别的,只求他好好的。”真到这个时候才认识到情商的重要性,可怎么去补救?情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在童年。
五、对孩子过度关注,侵犯孩子的自由权
6岁孩子的家长理直气壮地说:“儿子回家后只能学习,电视、电脑都不能看,玩具也不能玩。”年轻的妈妈认真地说:“没事就看孩子的上课,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自豪地说“啥事也瞒不了我,我经常检查她的房间。”……我为孩子们感到深深的悲哀。自由,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皆因它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试想一下:如果作为成人的我们每天都被他人限制着活动,监视着一举一动,会有怎样的感受?心理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六、过度关注孩子的“问题”,给孩子造成压力与焦虑
这里的“问题”加了引号,因为很多家长所谓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譬如:“孩子坐不住”,本是3岁小孩的年龄特点;“太粗心了”,原是一年级小学生知识不扎实而出的错;“人家孩子怎么就不这样”,儿童是存在个别差异的……当然,有些问题确实存在。譬如,孩子不能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厌学,适应不了新环境……不管哪一类问题,很多家长都给予了过度的关注,并将其严重化,表现出明显的着急、忧愁、焦虑、失望、愤怒等情绪,这些情绪不止会传染给孩子,还会让孩子因为被否定而降低自信心与自尊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加强家长的家庭教育培训工作
首先,培训的内容要全面。它应包括儿童观、教育观、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以及为人父母必备的素养。其次,培训应具有普及性、针对性。培训对象包括家庭中所有教育孩子的成人;培训对象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因为培训对象成分复杂,培训必须针对不同的群体合理优化培训内容,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最后,要有组织、监管的机构与相关政策,保障培训工作全面、顺利的开展。
二、加强教师的家庭教育培训工作
学校,联系着千家万户;教师,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教师具备专业的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他们能够更全面更科学更深刻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内涵与精神。一方面,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家长对孩子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其中的优秀者可以成为对家长进行培训的中坚力量。
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未来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的公共课程中,能否加上关于儿童教育的学科?如何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婚前是否可有一项准爸爸准妈妈培训?如何保障参与率与学习质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如果家长做好了孩子的老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怎会抗不住一个小小“疫情”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