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剑丽
延安市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
在枣园朱德旧居出门后有一斜坡,一条石板插出的小路延伸到坡下的窑洞前。这条石板路就是当年老百姓主动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们修成的,因为黄土地雨天路滑,老百姓看到中央首长们上下土坡不方便,就自发去山上采石修建了这条参差不齐的搓板路。一条小路只有几米长,倒也结实,就是有些短了。但这里的乡亲会告诉你:“别看这路不长,可它能通到北京城。”是的,这条短短的搓板路反映的正是老百姓的人心所向。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进驻延安。在进城前毛泽东就对大家说:“过去延安一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现在刚刚解放不久,群众还不了解我们。我们一定要很好地联系群众····..”从此,毛泽东开始领导中国共产党人融入到延安这片黄土地上,与延安人民同甘共苦,并肩奋斗。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述毛主席所住的窑洞时这样写道:“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唯一的奢侈品是一顶蚊帐。”他感慨毛主席做了十多年红军领袖,无数次地没收地主官僚财产,而自己所有的财物依然是一卷铺盖和几件随身衣物。当年主席在延安,生活和战士们一样,每天吃小米,穿粗布衣。主席生活节俭,但对百姓却很慷慨,谁家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逢年过节都要亲自拜访。1943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毛主席在枣园书记处小礼堂热情邀请了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吃饭,为其中两位正好在元宵节过生日的老人祝寿。并送给他们每人一条毛巾,一块肥皂作为贺寿礼品,还为老人们放映了《列宁在十月》的电影。
老人们都很感动满含泪水,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在旧社会官府要粮草,又打又骂,谁拿咱们当人看,现在共产党对我们这样关心,把我们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记在心上,回去一定要搞好生产,多缴公粮,支援前线。”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访问毛泽东后曾在访问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没有讲究的陈设,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地工作,但是,那里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还有一件事情发生在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看见一架葡萄被胡宗南的兵糟蹋得不成样子,地上半生不熟的葡萄被踩得稀烂。毛主席用小木棍拨弄着地上的葡萄,痛心地说:“老百姓都骂国民党是土匪,看来一点都不假。我们到处搞生产,他们到处搞破坏,如果有人对国民党还抱有幻想的话,就让他们来这里看看,我相信他们的想法一定会改变。”后来部队到一片枣树林,战士又饿又累,有人看到落在地的红枣说,“吃树的红枣违反纪律,吃地上的应该没关系吧。”就捡了几颗放在嘴里,毛泽东看到这一幕指责道:“树上的枣是百姓的,难道地上的就不是了吗?”主席告诫大家:“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和政府,要处处为群众着想,每件事都要注意群众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开始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闯过国民党的重重包围,到达陕北时队伍所剩无几千人。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支国民党眼中人困马乏、装备落后的“赤匪”,却在陕北这个贫瘠荒凉的黄土地上旺盛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成熟发展并壮大起来。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正是群众的拥护才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而赢得拥护的前提就是人民的尊重和热爱。这种尊重和热爱让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产生了信任,他们愿意追随中国共产党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将这条光明大道并肩修筑到天安门前!
99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信仰的火炬,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也从未忘记我是谁,为了谁。岁月流淌,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从未改变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肺腑之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色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