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彭水县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0期   作者:马倩
[导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马倩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委党校   重庆  4096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彭水县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做法
        苗族文化是苗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苗族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苗族物质文化主要有苗寨木楼、雕刻、古墓葬等历史各时代的艺术品、文献资料、生产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如苗家织布机、蜡染工具等);苗族非物质文化有民间文学,如苗族长诗等;民间音乐,如苗族山歌酒歌、婚俗歌等;民间舞蹈,如苗族芦笙舞、苗鼓舞等;民间美术,如苗绣等;传统手工技艺,如苗族蜡染技艺、银饰锻造工艺、吊脚楼建造技艺等;传统医药,如苗药等;民俗,如四月八节等。苗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充分凝聚了历代苗族群众的智慧,是苗族发展进步的基石。因此,做好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对于彭水县传承苗族优秀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坚持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连续四届举办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连续八届举办苗族踩花山节,以及双百会、高台狮舞大赛、苗族赛歌会等系列活动,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韵味醇厚,群众参与性强,影响极为广泛,区域辐射面广,已形成彭水县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同时,着力打造彭水县特色美食品牌,促进旅游、文化、餐饮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菜谱征集、实地考察、现场制作、媒体宣传、专家评审等环节,精心编制《苗乡菜谱》,菜谱分招牌篇、特色篇、本土小吃三大类别,收录了太子豆花、晶丝苕粉、郁山三香等共90余种苗乡美食,在2019年7月第四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正式公开发布,现场向嘉宾发放菜谱达100余本,人民网及多家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二是积极促进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在阿依河景区、乌江画廊景区、蚩尤九黎城景区、摩围山景区积极植入民族文化元素,彰显民族特色,建立了常年非遗传习展演景区2处。加强与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发展,荣玉苗家刺绣、郁山戴记擀酥食品等2家企业被市文化旅游委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20年加强与腾讯合作,推出“线上游戏+线下旅游”,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力争走出一条民族生态旅游与脱贫致富双赢的有效路径。
        三是大力推进交流合作。组织优秀团体、创作精品节目参加国家级、市级文化活动硕果累累。近两年市级及以上赛事获奖共11项,分别是第十五届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金奖、第十八届重庆市群星奖选拔赛音乐类三等奖、第四届中国旗袍类大赛全球总决赛获全球团队百强奖、重庆市文化创业职业技能(民族乐器类)三等奖、湖南(南山)山歌会三等奖、第三届“苗族民间文化盛宴”一等奖,三义乡仡雄舞蹈队代表重庆参加东方明珠全国广场舞大赛总决赛获金奖。阿依山娃组合走上星光大道,充分展示了彭水浓郁的苗族文化风情,并通过著名主持人尼克买提、朱迅在央视有力宣传彭水民族特色产品。
        四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黄帝峡、花丘堡和美人窝等特色巴渝民居,民族风情浓厚,配套设施基本完善,现已成功对外开放。建设彭水文博创意体验区,将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植入,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
        五是发展民族体育项目。彭水县民族体育项目丰富,现传承项目有10余项。

最有代表性的苗族射驽项目多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战绩斐然,在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中荣获射弩项目一等奖1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1个。为更好地传承射驽项目,在县职教中心建设射驽训练基地,训练学员100余人。为了发展民族体育、促进体旅融合,在摩围山建设了少数民族运动训练基地。
        六是稳步推进民族教育。建立完善民族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和完善民族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优化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落实民族考生加分政策,学生资助政策做到贫困户全覆盖。
        二、加大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近年来彭水县苗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新的问题越发凸显,如生境消失、经费不足、人才匮乏、传承动力不足等。因此,要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住苗族文化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并加以阐释和弘扬,方能永葆民族发展的勃勃生机。
        (一)强化宣传与推广
        宣传与推广是落实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视频形式呈现苗族刺绣、织锦、蜡染工艺、芦笙舞等苗族民间文化,通过将文化碎片化打破人们对苗族民间文化的刻板认知。二是旅游旺季时,在苗寨或有典型苗族特色的景区向游客发放苗族民间文化宣传手册,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苗族民间文化。三是在醒目的地方设置文化宣传标语,逐渐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
        (二)加大保护力度
        一是构建动态的文化生态保护系统,保护文化形成的自然基础,也就是地质环境资源与生活习俗,以及传统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其一定的支持,并将其与现代工艺、现代创意品相结合,拓展其发展空间,防止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二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控,定期对文化市场进行突击式检查,并促进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民主监督,同时严惩非法占用苗族民间文化资源的行为,杜绝文化资源过度开发现象。
        (三)营造传承氛围
        对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当通过营造苗族文化传承氛围,做好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如针对苗族聚居区域开展“苗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要求各级学校将学习苗族民间文化作为固本工程与铸魂工程来抓,并根据自身现实条件,引进适合本校的苗戏文化、苗舞文化、苗歌文化、苗族服饰文化、苗族传统工艺文化等具体的文化形态及内容,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习、体验与交流苗族民间文化的环境。另外,鼓励各级学校通过设置苗族民间文化教研项目、组建苗族民间文化兴趣小组、举办“苗族文化节”活动等,营造浓厚的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教研氛围。
        (四)丰富文化活动
        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贴近群众需求,组织开展下乡惠民演出、建设文化广场、搭建乡村大舞台、免费开放群众艺术馆、免费授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以丰富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推进“文化下基层”工作,加快实施“一年一村一场戏”、“一月一村一电影”的计划,让苗族人民不出村、不出寨就可享受“文化盛宴”,以促进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