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向
贵州省长顺县第三小学 550700
论文摘要: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是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新教材,这门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科学课程改革成了必然,而教师自身要对课程和教学作出批判性的选择判断。没有对科学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想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而教师恰恰是这一环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科学教师应有一定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科学教师 综合素养
一个科学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多少对教学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对教育的目的、性质和特征做到真正的理解。教育是一种服务,教师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要提供一流的服务,科学教师就必须掌握这门学科的所有知识,因为它是直接关系
到教学的质量,如果这方面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不广博,在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提出许多你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教师不解释清楚就不行。所以一个科学教师必须掌握与科学学科有关的所有知识,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人体、数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知道许多科学家的事迹。总之,掌握的知识少了是不行的。只有掌握得越多越好,另外还有很多知识要靠边教学边积累。下面就谈谈小学科学教师应有哪些具体综合素养。
一、科学教师应有坚定的科学教育事业心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其首要条件是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深厚感情。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启蒙,即要通过科学学科的教学,在儿童与科学之间建立一种初级的积极联系。科学教师必须对科学启蒙教育这项事业充满深厚感情,才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才能有从事这项事业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成功的科学启蒙教育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儿童的科学素质进行最一般性的熏陶,为进一步训练科学研究能力奠定基础。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并为此感到光荣和自豪。
一个科学教师的专业态度取决于他的专业理想,有了这种专业理想,才能对科学教学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才能乐意为科学教学工作做出承诺,才能愿意为科学教学事业奋斗终生。
二、科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称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石。
堪称教师的“第一大形象”。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教学的最终绩效评价中都得用它的质量来衡量。
1、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1)科学基础知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科学基础实验(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自然科学概论(现代自然科学的前沿及发展趋势,特别是现代的一些重要的科学成果,科学理论及科学思想),科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知识(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科学方法论知识。科学教育不光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一般研究方法和特殊研究方法两种。(3)科学史知识。通过科学史,能够掌握科学的内在发展规律,利于从客观上了解科学,预测和把握科学的未来,同时,也可以培养科学精神。
2、丰富的教育知识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因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乃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科学教师要掌握:(1)教育原理、普通教育学知识。(2)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3)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科学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自我批判的品质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教师和学生都可能同时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资料,教师将不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惟一渠道。因此,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资源。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会比学生强,在某一个问题上,学生有时比教师更为熟悉因此,在碰到此类问题时,教师要放得下架子。甘拜学生为“师”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不仅不子,相反体现了教师“不耻下问”的高尚品德。
四、科学教师应有善于探寻学生的观点,重视学生的想法的品质
探寻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备课,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当思考:学生是怎样学的,学生可能是怎样想的,学生有哪些思想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否有能力克服。教师应走近学生,体会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应当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眼睛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