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焜
宿迁市实验学校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教师的主阵地,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从日常教学经验出发,总结归纳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初中课堂效率。
【关键词】教材;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主要是一群14—15岁的青少年,而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成长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自主学习体系,其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因此,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学到知识呢?下面本人就多年从事课堂教学,所总结出来的一些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
宿迁市使用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十一个单元,教材编写的也很详细,每一节内容用几课时完成书本也进行了细分。但是有些内容书本的知识点解说的较为浅显,而与之相匹配的练习却较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书本将这一节内容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化学式及其意义;第二课时化合价;第三课时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1]。关于第二课时化合价书本用表格的形式总结了常见元素或根在化合物中的主要化合价和以氧化铝为例简单列举了如何用化合价写化学式。而与之相对应的练习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化合价书写一些较为复杂的含有原子团的化学式,并且还能够辨别化学式的正确与否。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合价,还要能熟练的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并且要带领学生整理归纳初中阶段所有可能出现的化学式。所以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还要做一下与之相匹配的练习,对教学的深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必要时新教师还可以向老教师请教,确保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不会遗漏。
第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上课的状态
课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衣服是否整洁,头发是否凌乱,尽量不要携带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否则,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课堂上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可以说是学生情绪的指挥棒。你高高兴兴的去上课,学生课堂上也会变得心情愉快;你带着不快去上课,学生有可能也会变得沉闷起来。因此,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激情,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面无表情的去上课,这无疑会给学生一种应付的感觉,认为这个教师来上课纯粹是为了应付差事,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因此会降低。最后,教师上课的时候尽量保持站立的姿势,不要坐下来,教师如果课堂上坐下来会给学生一种慵懒的感觉,学生也会变得懈怠,这样无疑会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第三、 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根据初三化学定义: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而分子和原子有别于平时我们能看到的宏观物质,极其微小,无法用眼睛直接观测,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这个充满神秘的微观世界。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方法多元,以三维动画形式,展示复杂的化学实验,使其更加具体,直观,便于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过程模拟。借助这种方式,能够使初中生对物质内部化学结构,反应过程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2]。例如在讲解“水的分解”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每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情况下先分解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而后氧原子两两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氢原子两两结合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四、化抽象为具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初中化学做为化学的入门学科,主要讲授的是一些基本的化学定义,原理及知识点。但是有些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可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到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我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反之,我们又不能通过现象来判断这个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学生因为刚接触化学基本为零基础,估计此时已经被这个知识点搞晕。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说烧开水时,水因为不断受热有水蒸气产生,这一变化也伴随着有气体生成,但它并不是化学变化,究其根本,水烧开虽然有水蒸气生成,但其变化的本质却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水的状态的变化,并没有新的不同于水的物质生成。所以,判断一个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我们不能单纯依靠现象,还要抓住其变化的实质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由此结合生活实际的事例进行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五、化繁为简,巧妙归纳记忆
化学虽然名义上被归为理科,但也有许多内容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的。比如在讲到纯净物的化学式时,学生是要能够记住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主要化合价,书本以一张表格的形式总结内容如下:
名称(符号) 化合价 名称(符号) 化合价 名称(符号) 化合价
氢 (H) +1 镁(Mg) +2 钙(Ca) +2
碳 (C) +2,+4 铝(Al) +3 铁(Fe) +2,+3
氮 (N) +5,-3 硫(S) +4,+6,-2 铜(Cu) +1,+2
氧 (O) -2 氯(Cl) -1 锌(Zn) +2
钠 (Na) +1 钾(K) +1 银(Ag) +1
面对如此多的化合价,学生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全部掌握的,这时教师不妨采用其他教学工作者编制的常见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氢一氧二为标准, 单质价态总为零[3]。
有了这个口诀,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元素的化合价,大大缩短了学生背诵的时间.
第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做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中覆盖着许多实验。教师在上课前一方面要花费时间备课,另一方面如果遇到实验的话,又要提前准备实验,特别是在遇到要求学生做的分组实验时,教师有可能要花费一上午的时间去布置实验室。而对于一些地处农村的偏远学校,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根本就无法提供齐全的实验器材。再加上现有的中考只是对化学实验进行简单的考核,只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这两个等级不计入中考分数。因此,有些教师对实验不够重视,将本来要求学生动手做的分组实验变成教师演示实验,而有的实验效果不太好的则变为视频观看。这样虽然缩短了教学时间,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奇妙,特别是实验成功的那一刹那,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通过实验,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只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的方法,教师都可以去尝试和运用。但一节课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懂得取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长此以往,势必会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卢巍. 九年级化学上[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
[2]王卫红.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化学教学应用中的利与弊[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3).
[3]薛金星. 中学教材全解九年级化学上[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