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东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榆树台镇第一中学 136506
摘要:作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证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一直都是教师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且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具体阐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仅供同行参考、指正。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途径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高考中占比非常大,可以认为学生的作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语文成绩。但是,纵观高中学生作文教学实际后发现,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时常会无从下笔,还有部分学生墨守成规不懂创新,因此,学生的表现并不是非常理想。如果不及时优化教学的不良现状,势必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继而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带来非常大的阻碍。基于此,笔者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深入思考作文教学中的要点,并查阅了相关资料,总结出以下途径,以期能够转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不良现状。
一、深研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素材
在高中教学中,语文教材如同宝藏一般,其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素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综合教材的内容分析,以教材为基础,主动搜集其中包含的写作资源,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作文教学,让学生可以在掌握教材中基础知识点的同时,积累写作的素材,继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收集更多写作素材。同时教师也有必要结合历史、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拓宽教材的内容,继而让学生在教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再畏惧作文写作。
例如,在讲解《祝福》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主搜集本文作者鲁迅先生的个人信息,并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本文中倒叙的写作手法做重点讲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写作手法,为后续的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与学生一起结合本文中使用的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深入刻画主题的技巧。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鉴赏作品。通过这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要点,让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二、融入生活化教学,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的内容分析,开拓教学的模式,融入生活化的内容,从而为作文素材增添一些特色。
当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表达情感的时候,其情感更加真挚,且感悟也更深刻。
比如,在完成人教版必修一中第二单元部分教学之后,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劳动观念有关,且学生需要结合本单元人物的描写手法,抓住典型的事件,把握人物的精神,学习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以生活中的人物取材,要求学生在主动积累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当学生不会描写实例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记录下自己的真实体验,然后再结合积累的素材分析,结合本单元学习的人物描写方法,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通过教学引导,在预定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这样方法,更利于创新性内容的融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化资源影响下做到有话可说。
三、借助信息技术引导,组织学生结合实践写作
在信息技术时代中,多种多样的媒体信息层出不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很多高中生也开始关注网络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潮流,在博客、微博、公众号等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为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平台中的作品分析,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主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素材完成写作,并将优秀的作品上传到平台当中。学生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学习交流,从而在取长补短中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
例如,在节日之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新媒体编写祝福短信,向亲朋好友表达祝福。在编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祝福短信的体裁探索。为加大难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传统诗词的文体将短信呈现出来。然后,再组织全班同学对大家完成的作品展开推敲处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再如,就是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组织学生们进行线上批改并完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修改记录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在教师积极引导中,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素材是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分析,借助教材、生活等视角分析,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同时,也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组织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写作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还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主动分析反思,针对不足之处及时优化,针对做得好的地方继续发扬,继而创新作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策略,助力高中作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吉玲.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速读(下旬),2018(05):143-143.
[2]王凤玉.高中语文有效作文教学的途径[J].神州,2017(29):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