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3期   作者:易秋鹜
[导读]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优化调整的问题。

        易秋鹜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湾河中学 湖南 岳阳 414600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优化调整的问题。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三点原则性建议,分别为给予学生思考和发问空间,彰显其课堂主体地位;做好名著导读,增进学生语文素养;挖掘和渗透德育因素,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教学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优化调整的问题。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对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谈几点原则性建议,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给予学生思考和发问空间,彰显其课堂主体地位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长期占据初中语文的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只是“被灌输”而缺乏自主空间,这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升学率,的那是从新课改的视角看,这是不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新的教育背景下,语文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发问时间,以彰显其课堂主体地位,同时注意课堂生成的把握。这也是由语文学生的人文属性决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感知文本及其艺术内涵。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只有如此,才能免除课堂预设的呆板机械式教学,从而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尽量避免去预设学生的回答。”
        就笔者自身而言,感受最深的一次是在教学《我爱这土地》一诗的课上,当时我感觉自己非常投入,把诗中的意象讲得非常到位,使作者那种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但就在我回味的过程中,一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艾青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因为这个问题我课前没备,所以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正在沉吟之际,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思考:“是不是因为鸟象征着自由,作者用鸟来表达自己热切盼望着祖国早日实现独立”。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我应该减少课堂的预设,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发问和讨论,这样才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此以后我就开始注重这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我首先从文本的意象入手去分析此诗,引导学生通过波澜壮阔的浪潮、直立耸立的山石、肆意生长的树木等意象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然后则让学生自己提出关于诗中意象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很令人印象深刻:“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什么要通过这些意象?”而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使得学生对意象的把握更加深刻。此外,我还尝试过以学生的问题贯穿课堂的教学方式,第一步是在授课之前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收集整理、分类整合,在课堂上则基于学生的疑问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课堂生成教学。如针对“李白的浪漫体现在什么地方?”,为学生补充李白运用了夸张、想象的九组诗句,让学生从诗句中自行体会浪漫之所在;针对学生的疑问“李白为什么要拔剑?”引导展开推想:“‘剑’对李白意味和代表着什么?”据统计李白的诗中“剑”出现过118次,基于这一点为学生出示了李白的众多与剑有关的代表性诗句,这样,在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补充,丰富和充实了课堂。
        二、做好名著导读,增进学生语文素养
        名著导读是新课标中所着重强调的部分之一。毫无疑问,大量的阅读对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甚至是基础性的作用,阅读名著不但有助于学生的语感锻炼,还可以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此外还能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多方面的体会和感悟。不过,名著导读必须要讲求效率,注重实施的科学性,同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笔者曾基于自身的实践感悟总结了名著阅读的三种基本课型及其实施要点,不妨简示其下供读者参考。
        (一)导读课
        课型特点:在正式阅读开始前的指导课。目的在于明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大体感知名著的内容和特点,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要求:
        1.布置安排名著阅读计划
        (1)确定名著阅读时间,视名著长度及阅读难度而定,一般是3—10周。
        (2)根据名著本身的特点,立足教材中设定的阅读方法和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阅读的目标要求和具体任务。


        (3)组织阅读小组,分配小组任务,确定小组活动要求。
        (4)布置安排总结展示的时间和形式。
        2.通过多种阅读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名著的大体内容,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推进课
        课型特点: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开设的指导课。目的在于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并根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有序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
        课时安排:2—3次课,每次1—2课时
        教学要求:
        1.依据名著的特点,根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开发3—5个阅读主题,以课堂教学形式推进学生的阅读。
        2.在教学中融入精读、跳读、快速阅读、圈点批注、鉴赏、评价、拓展思考等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
        3.按计划、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辅以一定的检测评价。
        (三)总结课
        课型特点:名著阅读结束后的总结展示课。目的是整体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分享交流学生的阅读心得,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总结经验,提炼思考。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要求:
        1.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时间和形式,按时开展总结展示活动。
        2.突出小组功能,积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到活动中,集中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并在过程中了解掌握学生的真实阅读情况。
        3.重视形式的多样性,但始终要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名著本身的特点。
        三、挖掘和渗透德育因素,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语文不但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此处学科属性提供了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开始重视这方面。比如《周亚夫军细柳》这篇写人的文言文。很多教师在惯性思维下往往只注重结合当时的战情去分析人物形象。但若要很好地渗透德育因素,则不应忽视将文中两个人物并行对比分析,最后落脚到“真”上,从而教育学生做一个“真”人,这样才算充分把握住了新教材的精神。
        就这一课而言,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因素,笔者还尝试过如下教学思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读文、知言、明意三个基本的环节,让学生教师引导之下感受亚夫之“真”,文帝之“真”,体会到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以及文帝的知人善任、深明大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没有刻意地进行道德说教,但是通过循循善诱,德育因素就很好地渗透进了这节课的每分每秒。该节课在学生深情朗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声中结束,而且更为学生留下了回味和思考余地,大体而言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三点原则性建议,分别为给予学生思考和发问空间,彰显其课堂主体地位;做好名著导读,增进学生语文素养;挖掘和渗透德育因素,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事实上,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教学当然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实践不断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文一些浅见,愿与同仁交流。
        参考文献:
        [1]黄春霓. 浅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J]. 成功:教育版, 2010.
        [2]徐勤科.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
        [3]李淑琴. 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4, 000(012):32-32.
        [4]孟和哈希拉.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学与财富, 2017, 000(010):242-242,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