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6期   作者: 刘小桃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刘小桃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柏祥教学点 湖南岳阳 4141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具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优化教学过程,进而使教学效果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因此,本文笔者便以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为切入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提升教学课堂质量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课堂问题;信息技术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并且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常常产生抵触心理。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落实好主导者的角色,使课堂中充分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主体性的落实不仅仅需要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还需要教师发现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以此为切入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并最终使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一、联系实际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从小学数学教材能够看出,小学数学知识较为基础,并且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赋予上生活化的色彩,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置于生活化的大背景下,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积极的学习场,还能够以熟悉的生活问题为研究对象。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帮助他们感受到新知识的学习价值。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小数的现实意义,笔者首先展示超市调查的情境图,使他们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随后,笔者展示两张记录单,这能够使学生清晰地看到1.8、2.2、3.5这样的数。由于商品的价格是学生所熟悉的,进而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何共同特点,这样便使学生对小数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将生活情境迁移到课堂中,不仅体现出了数学的现实意义,还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设置课堂问题,激发探究意识
        课堂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并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以及所教知识的特点,为学生设置课堂问题。其中,所设置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而是将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以此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探究意识,并促进探究行为的进一步展开。


        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为了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使他们理解算理与算法,笔者首先出示课件,并展示“每本书16元”这一信息。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几个问题,即:买2本书需要多少钱?买5本书需要多少钱?买15本书需要多少钱?对于第一个与第二个问题,学生能够运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将其解决,但对于第三个问题,却出现了思维障碍。于是笔者鼓励学生估算它的得数,然后引导他们自主探索算法。有的学生运用连加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运用连乘的方法得出结果,同时,有的学生利用拆数、竖式运算的方式得到最终得数。在每出现一个算法时,笔者鼓励学生讲明算理与方法,进而使他们对比这几种方法,最终找到一种最简便的方法,以此在师生共同的探究下,使学生掌握了竖式的计算方法。
        三、结合信息技术,唤醒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感知觉较为敏感,并容易被趣味化的事物所吸引。显然,将数学知识直接呈现到学生面前,则难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结合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既能够将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感知觉冲击,以此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行为。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笔者首先结合学生所喜欢的动画人物播放了有关“熊大、熊二分食物”的视频,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觉冲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并使他们深入思考“1个苹果如何分”这一问题,进而使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提出“一半”这样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即:如何运用数学符号表示一半呢?这便使得学生想要揭开“分数”的面纱。紧接着,笔者运用课件展示苹果图,进而使他们认识了二分之一。由此可见,结合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分数学习的乐趣,还推动了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长期、系统的过程,同时需要教师对教学的不同要素深入分析,首先针对学生这一教学要素分析,能够看出小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需要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他们的认知特点而展开。其次,对于教学环境这一要素,便需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等手段,使课堂焕发生机的活力,为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场,从而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全面发展。只有将教学落实到学生身上,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汪胜奎.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179-180.
        [2]林玉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3):59-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