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
浙江省平阳中学 325400
摘要: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和实践探究的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经验,对如何基于化学史料、现实生活以及实验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与探索,旨在激活化学教学活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情境;史料;生活;实验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更多的是强调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解题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极少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仅从根本上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而且还在极大程度上引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抵触情绪,进而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缓解并扭转化学教学长期低效的现状,教师就需以情境为依托,以问题为线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继而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化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之中,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一、基于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从历史维度揭示了化学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地再现了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妨基于化学史料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便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不再囿于现成静态的知识视野,转而主动追溯知识的渊源和演变历程。
在教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这课内容时,我先是向学生讲述了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了原子结构模型演变有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哪位科学家,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并相机板书: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量子力学。之后,我通过“在了解了原子模型结构的演变过程后,你有什么启迪”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认识到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充满了荆棘,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在这之后,我顺势引出了新课:“知道了原子结构模型的大体演变过程后,我们不禁思考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怎样的?”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形成了对前人研究成果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究其根本,化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从而更好地服务生活、改善生活。因此,为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展开思考、交流与探讨,以便在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为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在教学“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这一知识点时,我先是向学生介绍了铁树喜铁元素的习性和铁树因为缺失铁元素导致叶绿素难以合成,造成的黄化病症。之后,我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相关图片,并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交流与探讨:1.如何给铁树补铁?2.用铁钉补铁效果如何?3.如何提高铁肥的补铁效果?如此,通过基于“铁树黄化”情境入题,让学生围绕“铁树补铁”展开交流探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还提升了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三、结合实验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是化学理论的重要来源,更是推动化学实践发展的重要动力。由问题引入实验探究,是教师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之一。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探求问题结论的欲望,这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想到利用实验寻找答案,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这课教学的过程中,我先是利用课件出示了炸药爆炸、金属锈蚀、溶洞形成、镁条燃烧、溶液中的离子反应、食物腐败、塑料老化等图片,并提问道:“这些反应发生所经历的时间一样吗?观察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的方法都有哪些?”在学生简单交流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引导学生比较了几组化学反应,并分析了引起速率不同的可能原因。接下来,我让学生对“可以借助哪些实验现象来比较反应的快慢”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验证猜想,进而得出结论,如此便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及生生间的有效互动。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而问题情境则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一环。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继而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的学科特点,创设多种形式的问题情境,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源动力和内在需求,进而有效地改善教与学,获得最优化的化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磊鑫.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156+158.
[2]蔡丽娟.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