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6期   作者:李映然
[导读]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是展现教师教学情况的重要因素
        李映然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新黔小学 贵州省 遵义市 563000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是展现教师教学情况的重要因素。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强学习力提升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积极探究基于学习力提升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推动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形相融;直观演示
        学习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毅力以及能力,其在数学学科方面的学习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指引作用。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化对学习力和核心素养的理解,切实把握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运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在未来能够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一、通过数形相融互动,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在当前的数学学习中,小学生缺少从多个同类数学对象中提取共同特征的意识和能力,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另外,一些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基础较差,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降低理解难度。数形结合的方法能够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换帮助人们认识数学对象的本质规律,辅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将固定的算式形象化,以此来加强教学中的数形相融互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比如在讲解“倍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图形中直观观察到“几个几”,初步感知提取出“倍”的概念、再通过圈出“几个几”在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倍”的概念,最后再根据摆出“一个数的几倍”逆向体会“倍”。真正做到从数形,又从形到数的数形相融互动,培养数学抽象素养。又以“12是4的几倍”为例,我们可以创设情景,先让学生画出或摆出12根小棒,求12是4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我们再圈一圈或者分一分每4个为一组,刚好分成3个4,这样就能通过数形结合直观感悟出12是4的3倍。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提取出4个3是12,也就是4的3倍是12。 总结出“某数的几倍等于用几乘某数”的抽象概念,增强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二、通过动感直观演示,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一般通过数学课本上的文字或者多媒体课件上的文字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导致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枯燥性,难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直观想象力。教师通过动感直观演示的方法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活”起来,而且能够提升数学知识的立体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活物品或者多媒体视频创设动感情境,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比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4名同学,帮助其分别站到讲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上,然后让“东”边的同学向讲台中间移动,演示学生向西移动的过程,询问其他学生“你们可以告诉我这位同学在向什么方向移动吗”,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方位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再次选择8名同学,让学生背对背站在同一个点上,然后组织学生演示“向东行走”、“向东偏北67°的方向行走”等过程,如当我们说到“某某同学按照西偏南40°的方向向前行走了两步”时,这名学生就可以在西南偏左的方向上向前迈出两步,以此来帮助学生感受方向和位置的动态变化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
        三、通过操作体验感悟,培养数学建模素养
        一些小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时未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缺乏学习主动性,未能养成勤奋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导致数学学习力难以得到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体验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增加对数学知识的感悟,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数学理论知识、数学习题等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向学生讲解特定的数学知识点,同时要引导学生亲自构建数学模型,加强学与练的结合。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的知识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亲自构建平面几何模型,帮助学生在构建数学模型的实践过程中感悟面积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维把没有学过的图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转化以后只是图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却没有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的过程转化为长方形,发现转化以后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这样通过操作体验感悟,让这个转化的数学模型的过程深深的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数学建模素养。
        四、通过夯实互学展评,培养分析推理素养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自身教学和学生独立学习上,造成学生之间交流较少的问题,不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教学效果。互学展评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为学生创造分析推理的机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互评等方式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分析评价其他小组的展示过程,以此来发散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例如在讲解“毫米、分米的认识”的知识时,我们可以设计“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转换关系”的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阐述自己的课外认知。然后我们可以在完成对本节知识的讲解任务的基础上,设计“床的长度大概为2()、数学书的长度约为2()”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之后进行展示和互评。以我的教学为例,某个小组的学生阐述了“床的长度为2分米、数学书的长度为20厘米”的答案,我询问其他学生“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对刚才的回答进行点评”。话音刚落,另外一个小组的学生表示“刚才的同学在回答时语言流畅,但是他们只答对了一半,我们认为床的长度应该为2米,因为如果床的长度为2分米,那么换算成厘米则为20厘米,这不符合实际生活的情况”。
五、通过深度剖析算理,培养数学运算素养
        数学运算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情况的一项重要能力,一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着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只注重运算法则的传授,不重视算理的剖析。数学算理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每一个运算步骤存在的作用,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运算方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运算教学时,应当打破传统模式下单纯运用机械的法则进行运算教学的习惯,重视数学算理的深度剖析与教学,开拓学生的数学运算思维,以此来充分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比如在讲授“笔算除法”的内容时,我们通过数形结合用分小棒的过程深度剖析算理,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的探索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以42÷2为例,我们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明白42表示4个十和2个一,十位上商的“2”表示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被除数下面的“4”表示分掉了4个十,被除数个位上的“2”移到横线下面来表示还剩2个一没有分;个位上商“1”表示把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我们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口算的思路让学生经历将4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堆的过程,把分的过程与书写笔算竖式的过程相结合起来,以便使学生明白每一次计算结果的含义,以此来深度剖析理解算理。通过这样的剖析过程,我们能够加强学生对“笔算除法”的算理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运算正确率。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完善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生的学习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身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继续探索学习力提升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运用全面、长远的眼光展开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雷晶,靖国平.小学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探析[J].教学研究.2017(05).
        [2]邓霞.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J].华夏教师.2017(23).
        [3]杨美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现代交际.2016(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