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利
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八鱼镇淡家村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初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学习基本技能的初始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实事求是,正确看待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教学面向全体的同时,需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分层管理,因材施教,确保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顺利地完成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目标。
【关键词】差异、分层、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孔子所推崇的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实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可千篇一律一刀切。然而,基础教育提倡教育公平,班级的划分是不同层次学生的组合和搭配,学生的基础知识、个性差异、可谓纷繁复杂。我们的教学往往面临的是班级的全体学生,如何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呢?我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了分层管理,通过区分难易,把握多少,审时度势地为学生量身定制数学学习目标,创造课堂展示机会,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先后达成学习目标。
一、把握实情,管理分层
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实情,是实施分层的首要环节。作为带课老师,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既要了解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又要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技巧,思维能力、记忆水平,知识面、学习习惯等情况。必要时对全体学生进行谈话、调查。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可对学生进行初步分类。但我们所谓的分层,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这个划分仅作为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的参考依据。它会随着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不可定性。分组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并且告知学生,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随时调整。一方面给学困生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上进的学习信心。另一方面,让其他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现在的处境,不能坐享安逸,如果不努力,随时可能被调整。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每个人都有了奋斗的动力,学困生不再心灰意冷,想方设法“脱离“困”境,中等生不再得过且过,以防不进则退;学优生不再骄傲自满,只能再攀高峰。
二、结合学情、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计算能力,理解能力、数学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复习导入其实就是对新授课的一个铺垫,教师可借助这个机会,设置一些有利于本节课新知学习的练习题进行回顾,一方面对所有学生学习新知进行垫底,另一方面为学困生接受新知扫清障碍。备新授环节,教师要充分结合大纲,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数学思考,既要考虑学优生的拔高,做好问题的深化拓展。又要考虑学困生易出现的疑惑,提前做到心中有数。练习巩固则是对本节课学习状况的检测和补救,教师备课时设置题型一定要有针对性,一方面以基础为主,对练习中反馈出的信息作适当处理。另一方面还可设置对优生,设计一些探索拨尖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三、课堂教学、提问分层
课堂教学中我实施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对学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
同一节课,我们课堂的问题设置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做到提问有针对性,除了举手发言外,我们还应该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尽可能改变“学困生只听不说,学优生唱独角戏”的不良局面。课堂上,学困生因为缺乏数学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对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问题为避免答错的尴尬,一言不发。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学情,有意识的为学困生创造合适发言的机会。为学优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思考能力差的学生,老师可以让其分享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借此表扬他观察仔细,善于质疑。中等生很不确定的答案回答对了,老师大肆夸赞他,并鼓励他要勇敢自信。学优生想出了好点子,老师夸他勤于思考、机智聪明。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尽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参与课堂,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课后辅导、方式多样
课后辅导,对于课堂教学是进一步的辅助和补充。我们可以根据课堂中暴露和遗留出来的个性问题,作业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以及专门的强化训练进行分类辅导和单独辅导。对差生可采取单独辅导的方法,比如在四年级猜数游戏一课练习时,班级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方程。我从最基础的等式开始,让他们弄懂方程的解题原理就是要保持等式两边的平衡,让他们先找准解题思路。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逐步上升到知识的理解应用为准。对中等生可采用分组辅导,把出现同一问题的学生组织到一起,促使其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可成立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可以接受为原则,可适当超出教材教学要求,主要培养其思维、创造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难易分层
教师在设置作业时,可由浅入深可分为两部分,基础题以考查概念、定理等新知理解为主,提高题主要以对知识的巩固训练为主,量要适中。拔尖题则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主,重在拓展思维,有难度。一两道就行,不宜太多。基础题、提高题作为全班同学的必选题,差生要掌握,中等生和优等生也要理解透彻。拔尖题作为选做题,可由学生自愿完成。但时间一长,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为减少作业量,有实力的学生放弃选做的机会,这时教师可指名做,或再设置口算练习,要求学生必选其一。分层设计作业题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既注重补差又加强培优,既减轻了课业负担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考核评价、标准分层
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待学习上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避免和优等生比较、打击。尽量寻找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提出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一方面指出缺点和不足,另一方面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上进;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让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这样做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分层、备课分层、课堂提问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趋利避害,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极大的发挥了自身的数学学习潜能,激发和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多渠道的落实了教育家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面积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斌.浅谈分层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8,000(001):P.139-139.
【2】赵建英.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J].丝路视野,2018,000(029):P.127-127.
【3】王祥清.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