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东
安徽省合肥市 肥东县桥头集镇复兴学校 231608
摘要:化学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因为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让学科教学陷入了困境,亟待改善,也是本文即将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优化途径;教学困境
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方法,追求效率,为此需要教师投入时间与精力,付诸热情与激情,还要勇于创新,学会反思,端正教学态度,总而言之就是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环境下,从自身作为,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改变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环境,推动学科教学工作进度。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也尽可能改善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如下所示:
一、教学目标明确、单一
教学目标是师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方向,也是评价教与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即便如此,因为教师教学水平有限亦或是存在着错误的教学观念,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标设定模糊、错误;目标设定缺乏可测量性;目标设定不契合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其实,因为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持续变化中,教学目标也要随之改变,因此不能出现固化与模式化,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应变能力,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契合实际,科学合理,这样才有实现的可能。
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内容时,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知识,对其充满了兴趣,而维护学生这一兴趣成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们借助实验和讲解学到了很多化学新知识:单质铁是黑色的,它很容易被氧化成为氧化铁,而氧化铁是红色的;铜单质是红色的,它也容易被氧化,形成保护膜氧化铜,它的离子化合物五水硫酸铜,遇水变蓝;镁条是白色,在空气中燃烧会放出耀眼的白光,可以做照明物;碳粉是黑色,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不易被氧化,性质稳定;氮气是一种稳定的气体,燃烧物在氮气中不能燃烧,所以氮气可以用来灭火;氧气是一种活泼气体,可以和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可以助燃。在丰富多样,神奇绚丽的实验中,学生们对化学学科兴趣更浓厚,想要解开化学的面纱,探寻其奥秘。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依据现实情况明确了教学目标且目标单一,那就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致,保持其浓厚的学习欲望,并借助实验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知识体系全面、立体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体系,且涵盖面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呈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初中化学学科也不例外,但因为教材篇幅有限,或者教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导致化学知识呈分散、割裂状态,造成了学生新的困惑,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既要依据教材大纲教学,还要跳出教材的局限,发挥专业素养,去丰富,去联系、去拓展,使得化学知识体系完整、全面、立体。
如,在学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课内容时,课本上只是列举了一些例子但没有进行实验方法的总结,此时笔者就要发挥自身素养,与学生一起分析、概括化学实验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它的思路是将多个变量分开实验效果,这样在别的变量一定时,就能看出这个变量对结果造成的直接影响,从而得到大家想要的实验结果;转移法,有些实验结果并不能直接测量,这时就可以通过转换的方法得出:测量不溶于水的气体就可以通过测量它的排水量得到气体的体积大小等等,不仅养成了学生实验意识,还教会了学生一些实用的实验方法,协助其建立了全面的、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跳出教材,站在专业的角度补充了一些实用的实验方法,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协助学生建立起立体化的知识体系,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新颖、有趣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很多教师习惯于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且老旧、落后,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致,失去了学习的新鲜感,也容易让教师固步自封,满足现状,止步不前,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了解教育教学领域新动态,要思想开放,行为大胆,能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从而跟上课改的步伐,成为课改的先行者。
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一改往日的教授活动,组织学生自学,由他们阅读教材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到新的化学知识。等到奠定了理论知识后,学生被分为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要为《燃烧的条件》这一实验制定实验方案,挑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提供任何帮助,只是负责维护课堂秩序,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没有了教师的引导和“指挥”,学生只能自己动脑,集中精力,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实验,培育了综合能力,值得肯定。
综上,新事物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改正,避免问题扩大化,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上述几点改善建议,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形成教学合力,推动初中化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侃.如何做好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J].学周刊,2011(23).
[2]常伍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理论思考[J].甘肃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