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前人智慧 谱今日新篇——如何让儒家思想在新时代语文课堂重放异彩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6期   作者:刘洁
[导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培养不止体现在知识能力上,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意识
        刘洁
        湖北省襄阳市实验中学
        【摘要】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培养不止体现在知识能力上,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意识、集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传统美德意识、认知审美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思想观念教育,而儒家文化正是这些思想精髓的集大成者。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思考儒家思想的意义所在,探寻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儒家思想的方法和形式,将儒家思想春风化雨般融入语文课堂中来,那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关键词】儒家思想  语文课堂  建构  体系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其思想上的指引性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语文课堂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也是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新编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章节和文段不在少数,且不乏立意深刻之作,那么如何有效立足教材,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儒家思想精髓,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语文教材中的儒家经典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儒家传统文化的选编内容是非常丰富。七年级有《论语十二章》《诫子书》《陋室铭》《爱莲说》等古文,八年级有《孟子二章》《诗经两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礼记二则》,九年级则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敬业与乐业》《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可以看到,在初中阶段教材的古典诗文中,有儒家传统思想的文章占了半壁江山。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代表,其传承下来的文学经典也是非常丰富的。
        除此之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很多主题也源于儒家传统思想。其中七年级是“有朋自远方来”“少年正是读书时”“天下家国”“孝亲敬老”;八年级是“人无信不立”;九年级则是“君子自强不息”。从这些主题中都能看到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而这些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正是树立良好三观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助力。
二、如何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的儒家思想框架
根据以上对语文教材中有儒家思想的教学内容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选编还是有一定的体系框架和发展规律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我们能将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建构,按照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阶段的思想主题,那么我们就能将儒家思想完整而系统的渗透到我们初中三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甚至还能步步深化,挖掘出一定的思想深度,既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丰富,更有传统内涵,也能引导并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经过对三册教材内容的分析,我们确立了三个年级三大主题:
        1、七年级:“个人成长”主题。可以有以下三个分支主题: “交友”、“勤学”、“孝敬”。
        从七年级的教材内容来看,《论语十二章》作为较早出现的古典文学篇目,其内容的选编其实是对儒家思想的一个系统性的展示,其中的十二章文本其实涉及多个思想主题,但有些思想,比如“安贫乐道”“人贵有志”等,对于七年级学生的领悟能力而言稍有难度,也许可以理解,但很难触及内心,像这样的主题可以点到为止,先做浅层了解。等后续学了《陋室铭》《爱莲说》,以及八九年级的一些相关古文,了解更多文人志士的这类情怀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引导升华。而像“交友”“勤学”“孝敬”这些主题则与学生的认知和阅历更加贴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可以进行重点讲解和拓展。


        2、八年级:“社会思辨”主题。可以有以下三个分支主题:“信念”(有所为有所不为、诚信)、“忧患意识”、“社会大局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到了八年级,学生的心智已开始走向成熟,选编的课文也有了更多的思想深度,所以结合八年级的教材我们将这一阶段主题确定为“社会思辨”,具体而言可以有如下关联:《富贵不能淫》可以提炼出“信念”这一主题,君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也好,诱惑也罢,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作为指引,这样人生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则可以提炼出“忧患意识”主题,防患于未然才是发展的长久之道。《大道之行也》可以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让学生初步形成一种社会大局观,跳出小我,面向大我。了解基本的社会形态,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以诗歌的形式让学生对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期与九年级的古文结合起来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3、九年级:“家国人生”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支主题:“家国情怀”、“人生取舍”、“生活态度”、“策略意识”。
        九年级的文章,明显更有主题深度和思想广度。立意更高远,情怀更阔大,都不再是立足于个人,而是拥有兼济天下的视角和胸襟。《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经典自不必说,《敬业与乐业》里列举了很多儒家事例和名言,传达了工作学习生活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态度。《曹刿论战》让学生了解到儒家基本的政治思想“仁政”“民本”,《鱼我所欲也》更是从辩证角度让学生了解到人生将会面临很多取舍和抉择。而如果七八年级在学习这些儒家经典时,能将之前的主题都融会贯通,形成基本的思想价值体系,那么对于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主题,就更容易产生共鸣,而不是置身事外的了解接受了。好的教育不是让学生知道即可,而是让他从内心里对某种思想观念有认同之感。
三、让儒家思想精髓在课堂上得以升华
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很多,好好借鉴打磨可以让语文课堂更有底蕴。在以教材为基础蓝本进行教学框架建构的同时,我们如果还能进一步将其升华,相信对于学生思想的长远发展一定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立足教材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设置儒家文化校本课程,以社团活动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深入系统了解儒家思想的平台。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辩论、5分钟演讲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思辨,并将儒家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潮流相结合,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去了解,去提升,甚至去创新。
        其次,每个年级可以将与儒家思想相关的古文篇目在课程安排上使之衔接的紧密一些,然后在教材学完之后,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将这类文章的思想精髓放在一起,并适当加入与之相关的新内容,供学生了解,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面,提升了知识储备量,又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此一来,我们的教学就不会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了。

【参考文献】
[1]党文静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文学教育  2016
[2]曾航东  《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儒家思想》 语文课内外  2018
[3]李玉晓 《浅谈德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仁义礼智信》 数码设计 2019
[4]孙军国  《从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看儒家的道统思想》 学周刊  2013
[5]于恒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东北师范大学报  2015
[6]张海梅 《聆听圣贤 善教如水——浅议儒家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