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工区材料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3期   作者:陈慧香
[导读] 在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放置材料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陈慧香
        惠州市惠城区中信第一实验幼儿园 广东省 惠州市 516001
        【摘要】在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放置材料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从在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放置材料的流程出发,并分别分析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材料对幼儿好奇心、探索行为、创造行为以及实践行为的影响,为想在中班美工区放置材料的幼儿园提供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美工区材料、幼儿行为
        【引言】研究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材料对幼儿行为产生的影响具有两方面价值:一方面,中班幼儿不同于小班和大班幼儿,正处在认识和学习发展的最高速时期,研究幼儿行为能对其正确引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了解美工区材料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能够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一、在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放置材料的流程及原则
(一)美工区材料放置流程
        在美工区放置材料首先要创设环境。在幼儿园中班内独立划分出一片区域来作为美工区使用,美工区要具有艺术氛围,空间要明亮、宽松且富有美感。空间内要包括桌椅和相关的美工教材,除此之外,还要有材料柜及相关的多媒体插件;在创设完美工区域环境后,就要选取适合摆放在美工区域的材料。美工区域的材料可从绘画、手工以及欣赏三大角度出发考虑。绘画方面,可以放置画笔、颜料等相关材料,手工方面可以放置彩纸、胶水、尼绒线等材料,此处需要注意教师不要将美工刀一类较锋利的美工工具放在幼儿可自选的材料区域内,欣赏方面,可放置一些雕塑及绘画作品,用以启迪幼儿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材料放置的原则
        美工区材料的放置要遵循以下3方面原则:(1)材料放置要遵循生活化原则。教师在放置材料时要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或接触到的材料,不要选择复杂不够生活化的材料:(2)材料放置要结合美术活动的主题。如有一节活动课刚刚教了小动物的制作方法,美工区就要多放一些毛球、小木棒等材料,随时依据美工活动主题来更新美术区材料;(3)材料的放置要具有层次性。在初次放置材料时,可选择同种类、较简单的观察型材料,后续循序渐进的增加材料的层次。
        二、幼儿园中班美工区材料对幼儿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使幼儿因好奇心产生相关行为
        幼儿园中班的幼儿与小班幼儿有所不同,其对世界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会对美工区的材料产生关注和好奇心理,会自主走到美工区观察材料,一般走入美工区的中班幼儿,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为观察材料或触摸材料,继而就材料产生一些疑问,会有提问行为出现,这就是产生好奇心的表现;另一种反应为对材料毫不关注,脱离材料之外。具观察分析可知,在美工区放置材料能够提升中班幼儿对美工区的关注度,观察材料及提问的行为都有明显增加。影响中班幼儿好奇心的是材料本身的特性,如果材料是符合当前幼儿年龄段喜爱类型的,那么中班幼儿就会表现出更高的好奇水平。以在美工区放置橡皮泥观察我们班幼儿的行为为例。墨秋首先走到美工区,坐到美工区的座位上,并没有马上站起身触碰橡皮泥,而是时不时的观察一下。邻座的幼儿已经开始玩起了橡皮泥,墨秋在观察到这一点后拿起了美工区的橡皮泥。两周以后,继续观察墨秋,发现她走到美工区时直接走到材料摆放区拿出一个小彩棒和一把彩绳观察了一会后,拿出材料托盘装入这两样材料走回座位,开始美工活动。从开始的对材料产生好奇但并不会触碰,到随众的触碰再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美工活动,由此能够得知,随着时间推移,符合中班幼儿审美的材料更能够引起幼儿好奇心,继而引发相关行为[1]。


        (二)对幼儿的探索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案例来观察在美工区摆放材料对幼儿探索行为的影响。教师在美工区摆放光盘、胶水、剪刀等材料后,观察发现洛希走到美工区后首先将光盘拿到手里,走回座位,将光盘在手中转了几圈后,想将光盘立在桌面上,试了几次没能成功后又走到美工区,这一次选择了彩纸、胶水以及剪刀。洛希观察完彩纸的大小和光盘大小后,将彩纸贴合光盘使用剪刀剪出同样的大小,再使用胶水粘合在光盘上,后续又拿起了一张彩纸打算剪出小鱼的尾巴。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洛希在材料区首先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光盘材料,在座位上通过触觉和视觉去充分感知光盘的外观特征,以此产生了后续的探索行为。由此可知,在美工区放置材料能够引起中班幼儿的探索行为。当幼儿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时,就会通过各种感官系统来研究材料,如用手指摆弄和用眼睛观察,或者通过询问老师的方式来获得他们想知道的信息[2]。通过对比实验可以发现,一段时间过后,班级美工区摆放材料的中班幼儿的探索行为要远高于班级美工区没有摆放材料的中班幼儿。影响幼儿探索行为的,除了材料本身,还有摆放材料的方式,教师在摆放材料时不应该规定材料的具体使用方法,只有这样开放性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探索精神,促进幼儿探索行为的产生。
        (三)对幼儿的创造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观察可发现,教师在美工区摆放材料约3周后,中班幼儿从最开始的观察、触碰、探索行为过后,开始产生对材料进行二次创造的行为。区域活动开始了,欢欢走入美工区选择了一大一小两个白色的毛绒球、胶水和小木棒,回到座位将两个白色小绒球用胶水固定好,小木棒插到左右两侧,初步完成了一个小雪人,欢欢观察了一会后,又去美工区拿了活动眼睛和彩纸,进行雪人五官和帽子的创造。整个过程共用了23分钟,幼儿在这23分钟里完全沉浸在美工创造当中,我走过来对欢欢进行询问,欢欢表示自己上周回老家去看雪了,还堆了雪人,今天在材料区看到有白色的绒球就想到了那天堆的雪人,于是就使用材料做了一个,但作品还没有完成,雪儿的红鼻子用什么材料自己还没有选好。由此可知,幼儿在发生创造行为时,通常都是由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所引起的,创造出的作品是现实物质的映射。通过对幼儿作品的观察及想法采访,能够了解幼儿的创造水平[3]。
        (四)对幼儿的实践行为产生影响
        此方面的结论可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活动课时,我将幼儿划分成两个小组进行关于小兔子的手工制作,一组幼儿由教师讲解制作方法并亲身示范,另一组只提供材料并不教授制作方法,在给定时间内可观察到,第一组的幼儿大多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做好了小兔子,作品统一为教师刚刚讲授的制作方式制作而成,制作过程中幼儿均选取一样的材料,如果忘记了某一步骤时会询问教师刚刚示范的方法;而第二组幼儿制作时长普遍超过30分钟,作品质量好坏不一,制作过程中选取的材料不同,且与第一组幼儿一次性拿齐所有材料不同,第二组幼儿多为制作过程中陆续拿齐材料。由此可知,在中班美工区放置材料能够提高幼儿的实践行为,但范例教学方式只会引起幼儿的模仿,不会引起幼儿的创作思维。因此教师在进行美工教学时需要注意,不讲述制作方式或在美工活动结束后总结制作方式比在美工活动前讲述制作方式更能够激起幼儿的实践思维,提升幼儿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美工区放置材料能够充分引起幼儿的好奇心理,引起幼儿的观察及触碰行为;采用开放性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的创造行为;教师在进行美工教学时不规定材料使用方式,不讲述美工制作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创作思维,引起实践行为,提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美玲.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1):80-81.
        [2]黄巧玲,时珂.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2020(02):61-65.
        [3]顾舒艳.幼儿园美工区低结构材料运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