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绍海
杭州市周浦中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24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古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能够从古诗词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了解文人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但是,在目前,随着快餐文化的不断渗透,导致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低,从而降低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动力。下面,文本就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下,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加,需要记忆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学习压力。并且,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依然过于传统,师生之间得不到有效互动,学生学习乐趣会降低,也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以便进行高效的古诗词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创设古诗情境,培养学习动力
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兴趣使然。一旦学生激发出对学习的乐趣,就会自觉学习和思考,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需要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环境,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开展趣味性教学。让学生激发出学习的乐趣,从而进行古诗词学习和指导,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我们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部分古诗词的教学为例。在古诗词学习之前,教师先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内容。如,视频《洞庭湖》等。之后,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就为学生播放洞庭湖的景象,并且为学生介绍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观看洞庭湖的景象,结合诗词说说你的感受。对你有什么启发?作者写这首诗词,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到古诗词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乐于思考和自愿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情境体验,可以让学生激发出学习古诗词的乐趣,还能将学生带入诗词环境中,让学生自愿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发挥文本魅力,增强诗词感悟
在诗词的学习中,诗词中的文本是诗人所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之一。
如何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诗词感悟,通过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中心思想,来增强自己对诗人、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诗词文本,为学生介绍古诗词的文字内容,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诗词感悟,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诗词。
例如,我们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部分古诗词的教学为例。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发挥古诗词的文本特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先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同时为小组布置和本首诗相关的小组任务。任务为:学习海内、天涯等词语之后,感受一下豁达的友情,可以结合自己的语文情感,来说说自己的感悟。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相互讨论合作,很快就完成了教师给出的任务。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诗人对待友谊的情感,也强化了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力。运用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古诗词理解技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诗词感悟,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诗词诵读活动,培养诗词感知
有效的古诗词学习,学生既要背诵古诗词,还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同时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情感,将古诗朗诵出来,以此来培养自己的诗词感知。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有组织的为学生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创作古诗的心情,领悟古诗的内涵,从而培养自己的诗词感知。
例如,我们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部分古诗词的教学为例。在组织古诗词诵读之前,教师先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让学生在小组内部相互诵读,达到熟练的效果。之后,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运用自己的感情来理解古诗的意境。当学生完成诵读后,由教师为学生进行点评。当然,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设计古诗词诵读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诗词诵读活动。通过为学生组织古诗词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体会作者当时创作的思想感情,并且还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品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形成优秀的品质,实现未来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如何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通过情境教学、文本学习、诗词诵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摆脱原有低效的学习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生动的记忆和深刻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并且在不断的运用中保持语文学习的动力,实现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丽明.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2).
[2]赵静.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