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美蓉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第五中学 015400
摘要: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领域中重中之重的一部分,而作文素材又是语文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培养学生作文素材积累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段特征以及学习能力为其设计相对应的词汇积累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积累更多写作素材从而为顺利开展语文写作学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作文;素材积累;教学策略
素材积累是一项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其操作过程相对灵活。语文作文素材主要分为词汇、语句、写作技巧这三项内容,首先教师应督促学生及时掌握课内词汇内容,在此基础上拓展课外词汇内容,其次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记录读书笔记的习惯,将文章中的妙语佳句以及陌生词汇内容记录到笔记本中,最后则应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新鲜事物,从而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本文作者从课内外词汇、阅读积累素材、联系生活实际这三方面对作文素材积累教学策略进行具体说明。
一、掌握课内词汇,拓展课外词汇
词汇是语文写作构句的基础性内容,词汇的作用相当于房屋建造过程中砖头的作用。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内容能够有效避免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教师认为初中生的词汇知识主要来源于所学教材,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并督促学生及时掌握教材内的词汇。首先教师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先带领学生熟悉课文中所包含的新词汇,在学生对新词汇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讲解课文内容。其次在课文解析的过程中教师着重讲解包含新词汇的语句,使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词汇含义。最后教师将新词汇的记忆任务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以此督促学生在课下完成记忆词汇的任务,在新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再以听写单词的形式检验学生的词汇掌握程度。在学生完成课内词汇记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其拓展课外词汇内容,在此之前教师会以课内词汇为参照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课外词汇并为学生讲解,学生在理解词义以及用法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以掌握课内词汇为前提拓展课外词汇,以此使学生收获良好的词汇积累成果,从而为语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阅读积累素材,记录读书笔记
阅读是学生直接接触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而如何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精彩内容转换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为此教师采取相应措施,例如: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认为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时应准备一个笔记本,将文章中的新词汇以及精妙语句及时摘抄下来,这一过程便是学生初步认识素材内容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彼此的积累内容,学生可以从对方的积累内容中再次获取新素材,以此达到信息互换的理想语文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整书阅读时鼓励学生选择符合学段特征并感兴趣的书籍,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一方面为了引导学生将阅读过程中无法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以此方便学生二次揣摩。另一方面为了督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语句等写作素材。以此学生便会有意识地查询书籍中不熟悉的词汇含义并着重赏析妙语佳句,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性素材内容的前提下品味书籍作者所运用的巧妙写作手法。除此之外教师还会定期督促学生巩固积累本中的内容,以此才能使学生将积累本中的内容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作文素材。
三、联系实际生活,发现新鲜事物
除了词汇、语句等基础性的写作素材,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也可以作为语文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应在语文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在感受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以此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例如:教师认为要想使学生能够悉心观察生活,首先应引导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完成三篇日记,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短篇日记来记录生活,以此督促学生留心生活中的事物,学生所写下的日记也可以成为日后其语文写作中的素材内容。再例如:教师认为生活需要实践与体验,学生只有在切身体验的过程中才会有所感悟。比如教师鼓励学生亲自栽种一盆植物,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记录栽种的过程以及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在亲自培育植物的过程中产生多种多样的感受,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将感受转化为写作素材,从而使其在日后语文写作过程中有效应用素材内容。由此教师应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观察与体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累语文写作素材,在引导学生掌握课内词汇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汇,与此同时还应带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记录读书笔记的形式积累写作素材,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在体验与实践中发现新鲜事物,以此积累写作素材。
参考文献:
【1】朱杰.研究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素材积累引导策略[J].中华少年,2018(28):291-291.
【2】廖秀平.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30):32-32.
【3】雷士超.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素材积累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574(29):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