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群
陕西省宝鸡市新福园中学 721000
摘要: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核心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体现。具体落实到我们教学工作,在作业这一教学常规中如何理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新的教育理念下需要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作业;素养;契约精神;全面发展观;师生沟通
作业,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巩固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
然而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信息时代下长大的这些“2000后”,有不同以往的认知和处事方式,他们完成作业的“办法”可能更多,手机一扫,答案立现;同学做完了,照片上传,其他人就可以坐享其成。反观另一面,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也可以扩大课堂之外的学习自由度。而这些,都取决与学生个体的学习价值认知,内在学习动机,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等素养的养成。
因此,教师只有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重新审视作业这一常规工作的内涵,把握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刚需”,布置学习所需的、学生乐于完成的作业,才能真正才能真正使作业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成为学生能力提升和素养发展的另一个战场。
下面笔者对作业这一教学行为展开自己理解层面的阐述,透过作业的表象再挖掘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本质,以期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内涵之一,作业中的“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布置作业之初,就不是老师单方面强加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是在学生理解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和学生达成的一项“约定”,这个约定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布置,学生完成;二是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提高,老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指导学生。所以,作业,是师生之间一项承诺。第一层含义指明布置是老师的义务,完成作业是学生的义务,都是义务,所以有双方必须做到的强制;第二层含义显然就蕴含了教师的“师德”与学生的“学品”互相映照,在强制之外更多的是平等,是人性色彩的展现。
老师的承诺,使老师布置作业不能随意,批改作业不能懈怠,学生在老师的以身作则的映照之下,就不能应付,就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完成自己的承诺。这时的作业就不再单纯是作业了,而是契约精神的体现,是学生对实现承诺所要付出精神层面的准备。
笔者每到开学初,都会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关于作业的承诺仪式,每次上课前都会郑重的宣布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交作业和抄袭作业的学生,会在课后单独提醒他:今天你的承诺没有做到,明天呢?逐渐的,不交作业的人数不但降到最低,而且说话算话,说到做到的承诺,也逐渐内化成了学生最朴素的“契约精神”。
内涵之二,尊重个体差异的“全面发展观”
作业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事务的优秀品质的契机。
而学生不能或不愿意独立完成作业的原因有三:丧失学习兴趣不愿意做作业;学习能力所限难于完成;自身的散漫懒惰等习惯导致的不认真敷衍了事。
分析以上原因,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及学习现状研究更切合教学实际的措施,使得作业不是学生成长的负担,而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翅膀。
1、分层作业
作业题分三个层次:易,较易(中等难度),较难(难)。
不妨记为A,B,C.学生有四种选择:A,A+B,B+C,C.
针对缺乏学习兴趣不愿意做作业的学生,完成作业A,起点低,即使上课听不懂,课后通过自己看书也能完成的作业。即便降低要求,我们也常见交上来的作业只有寥寥几笔,甚至不知所云,但我们对这类学生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恰当的鼓励,就会树立起学生自己乃至在班集体里的认同感。
针对学习能力所限难于完成作业的学生,选择A+B。这类学生都有一些学习基础,但相对薄弱。A在巩固基础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B是提高能力要求,但必须努力才可以完成,意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一部分作业惯常敷衍了事的学生,聪明,基础好,但缺乏良好学习品质。小题看不上,难题做不了,眼高手低。这类学生选择B+C。在强化了知识和能力B类题的基础上,继续挑战C类题,是培养学生专注力和独立性的契机,也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得以实现。
品学兼优的学生就选择C类作业,使这类学生有更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平台,发展最大潜能,开展研究性学习。
2、“音频”、“视频”作业
手机、电脑是眼下生活的必需品,学生不可避免地会被电子产品和网络吸引。因势利导,我们可以尝试设计除了作业本,练习册之外的的新的作业形式:音频,视频作业。
比如,一道题有多种解法,学生作业本上完成一种之后,其他的方法可以通过录制音频、小视频的方式完成,既避免了繁重的书写,又使学生在从想到说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的条理性,表达的规范性;音频、小视频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既是对他们的欣赏与鼓励,也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机会。
3、建立学习小组群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自由组合,建立不同的学习小组群,或者组织学生在群里交流对一道题或一个问题的理解,展开讨论,获得更多的方法;或者由小组成员轮流发布“一日一题”并负责讲解,以展示每个小组成员的的学习状态和研究成果;也可以由老师在不同的群里发布有针对性的小专题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内涵之三、师生沟通的纽带与平台。
“以人为本”,教师的工作,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和老师除了课堂上短暂的接触,很少有机会和时间与老师交流。为了弥补这个缺憾,笔者尝试在作业中设置“今日回顾”这一环节。
每天在做作业时,先写“今日回顾”,字数不限,可长可短,内容不限,可以是回顾当天课堂上的收获,或是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对之前错题的认识,或是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或意见,比如作业多了,难了,也可以诉说自己遇到的快乐或烦心事,甚至暄泄一些情绪。逐渐的,学生不但养成了近乎写日记的习惯,更把和老师交流、“吐槽”方式融为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学生提出这节课大家都不太听得懂,有学生倾诉和家长的冲突,也有学生谈到对人生的认识……,也有学生写:“今天啥也不想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密切。
学生主动沟通,老师及时回应,解决了很多学习中和思想上、情绪上的问题,作业已经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业不再是作业,而是一种信任,一种理解。
我们只有把自己和学生以“人”的视角放进作业这一再常规不过的教学工作,才会重建对作业内涵的思考与理解,才会创设更贴合时代特征、学生发展需要的作业方式,才会在发挥了作业的常规功能之外,能够通过这一平台,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品质素养,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中,以作业为契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郑文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作业式辅导[J].考试周刊,2017(69).
【2】鲍淑琴.基于核心素养的网络作业及评价创新[J].上海教育科研,2017,000(003):61-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