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6期   作者:谢文娟
[导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
        谢文娟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新城实验学校 253400
        摘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可以说,立德树人与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密切相连。因此,教师要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求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渗透,逐步培养初中生对祖国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兴趣,增强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使学生的精神内涵更加饱满,促进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初中语文
        语文教师应该采用有机融入和自然渗透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兴趣,设计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中的现有文本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各种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接受它、逐渐认同它,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基于初中生发展的总体特点,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立德树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渗透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运用诵读法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作者的豪迈气概
        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手段,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口、眼、脑等,使学生全方位地感知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并与其产生对话,在学生感知具体语言的同时,逐步增强其对文本大致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体会到文本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受到深刻地感染。因此,教师要运用诵读法来引领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读出文本的抑扬顿挫、读出文本的情感变化、读出其中的文化底蕴,从而感悟到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深层情感,进一步感悟并学习作者身上的豪迈气概。
        例如,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法来感知诗词中描述的有关“猎场”的壮观情景,在学生把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再次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注意句中的停顿,用口读、用眼看、用心悟,逐步读出作者当时抗击侵略的豪迈气概,并使学生受到作者的深刻影响。再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九年级上册)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自由读、分组读等)来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多次诵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并学习其身上的伟大政治抱负及壮志,使学生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初中生的修养。
        二、运用情境法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
        情境法需要教师在准确地把握所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丰富的、生动欢悦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体验逐渐上升到一个最佳境界,在具体的情境中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与文本在情感方面的相似情绪,促进学生深度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中找到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感。

因此,教师要运用情境法来促进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理解,也可以使其对优秀文化产生更深层的感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并产生共振和认同感。
        例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九年级下册)时,教师就创设了表演情境。首先,组织学生将文中的内容适当地改编为舞台剧,并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相应的角色如:曹刿、鲁庄公、守门及通报士兵、齐军将领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其次,学生分别呈现了文中的三幕场景:战前——“三问三答”献良策;战中——两“未”两“可”定输赢;战后——“一问一答”说原因。最后,学生们诠释出了曹刿的从容淡定与庄公的鲁莽行事,不仅理解了文中具体的故事情节,同时也对人物性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倾情的表演情境中感悟到了曹刿身上强烈的国家危亡的责任感,并逐步形成较大的文化认同感。
        三、用群文阅读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爱国主义的精神
        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将以往的单篇阅读向多文本阅读进行转变,引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阅读多篇课文,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快速阅读,以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教师可以运用群文阅读法来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优秀文化的文本,并聚焦一个议题组织选文,在课堂上统一、有序地向学生呈现多篇文本,引领学生对多篇文本进行阅读和探究,进一步唤醒他们身上的民族特性,感悟到众多文本中蕴含的民族文化,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形成爱国主义的精神。
        例如,教师将群文议题确定为“古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爱国主义精神”,并整合了四篇文本:《过零丁洋》(九年级下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九年级上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九年级下册)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年级下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个文本进行挖掘和赏析,要求学生寻找每篇文本中能表达作者爱国精神的诗句,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引领学生对关键诗句进行品析,深度感悟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到自然渗透,精心地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在教学课文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量,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利明.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6(06):143-147.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济宁市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剪影[J].现代教育,2016(0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