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希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在当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了解决养老机构康复空间情感缺失问题,通过环境心理学理论将“情景康复空间”概念引入其中,研究康养老人生理、心理、行为与环境相互关系,探索自然型老年情景康复空间营造方法。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老年情景康复空间;情感化;自然型
1.研究背景:
1.1人口老龄化危机
随着世界社会进步、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人均寿命大大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老龄化危机。我国在1999年便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直至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已经步入未富先老的困境。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失能、失智老人数量激增,健康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1.2我国养老机构康复空间现状
根据笔者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国内大多数现存养老机构空间环境令人堪忧,只重视老人的生理康复而忽略了老人的心理康复,设计中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愉悦性、情感性的投入,导致老人被动的、不情愿的接受康复治疗。
2.环境心理学相关基础理论及情景康复空间。
2.1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环境心理学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综合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多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建筑环境心理学主要从 “建筑、 环境、 人” 三者的关系,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点和所处的建筑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
唤醒理论:研究的是环境与人情感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环境刺激引起在场者产生直接情绪反应。大脑唤醒水平为两种相反表现,一种是困倦的预眠状态,另一种为高度觉醒状态,可以通过周边环境提供变化来调节不同类型康养老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环境刺激缓解论:经试验数据记载,在病房内设置良好的自然景观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会缩短康复时间。说明自然场景会对人的副交感神经产生影响,情绪会得到放松,行为也从焦虑紧张转为正常,对外界环境带来的不良刺激起到缓释作用。
生态知觉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认为人在感知某些特定环境时具有潜在直觉与本能,不需要后天学习,又称为“直接知觉论”。老人在康养中心是长期的持续性的,康复空间的设计只有符合老人生理、心理、行为的“生态知觉”,才有助于老人情绪放松和愉悦体验。
2.2自然型情景康复空间
“情景空间”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情景空间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情”+“景”,所谓“情”是指个人情感与知觉体验,即“人感要素”;“景”指两方面,一方面包含的空间的形态、属性、主题、材质、色彩、光照等,即“物化要素”;另一方面包含反应个人心理、习惯或历史文脉、地域主义、场所精神的场所场景,即“场景要素”。通过“人感要素”、“物化要素”、“场景要素”的相互作用与人产生互动的情感沟通,从心里和精神层面上达到一种共鸣式的体验空间叫做“情景空间”。
孕育生命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反应,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偏爱、愉悦和依恋是天生的本能反应。所以良好自然环境是老年康复空间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老人身、心康复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针对于失能、失智老人来说,室内是他们使用时间较长的空间,室内的自然景观的引入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以自然舒适、静态和动态并存、互动参与性强、记忆唤起等为设计原则。
3.康养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
3.1康养老年人生理特征
老人的感官、感觉系统随着人体老化会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对事物的认知也会退化,常表现出老花眼、温感差、光感差、头发花白、弯腰驼背、皮肤松弛,骨质酥松以及常见的心脑血管、骨折、偏瘫等老年性疾病。认知系统也出现了障碍,如智力障碍、失语、阿尔治海默症(失智症)与老年精神疾病等。
3.2康养老年人心理特征
由于老人身体机能的退化导致老人心理和精神上易出现缺乏安全感、无助感,陌生的环境会增加老人情绪上的负面影响,如失落、压抑、孤独、寂寞。尤其是重度失能老人,长期卧床导致对生活和对周边的一切事物失去兴趣和信心。长此以往,导致老年人情绪低落、不喜欢与人交流、自闭等。
3.3康养老人行为特征
老人生理上的身体机能退化、老年疾病与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到老人在养老机构中的日常行为。根据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失能、失智程度越高,情绪越低落,爱好逐渐减少,不爱与人沟通,对生活失去信心,常常一个人发呆。他们喜欢边缘空间、户外和走廊。这些空间共同特点就是有阳光、通风好、相对开敞、与自然接近融合。
4.自然型情景康复空间的营造方法
4.1愉悦体验——多维感知康复花园
人们对自然环境有天生的偏爱,从而产生情绪上的愉悦感。多维感知康复花园就是利用“人感”要素,通过周边自然环境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观的刺激,使康养老人主动去进行康复训练,达到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和谐统一。比如设置室外种植采摘园,提供给老人社交互动机会,同时设置便于识别的康复小路和无障碍设施等。对于失智症老人,可以通过植物芳香疗法或者模仿自然声音疗法来对老人进行唤醒治疗,吸引老人注意力,分散紧张、焦虑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
4.2非理性空间——仿生有机形态康复空间
重度失能老人瘫痪卧床无法去室外感受自然环境时,需要一个可以模拟自然情景的空间来进行康复治疗,来缓解老人长期卧床的负面情绪。根据情景空间“物化要素”大致将空间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称均衡的理性空间,另一种是有机的、对比强烈的感性空间。自然情景属于后者,所以在室内康复治疗空间中可以通过仿生手法来设计空间形状、主题和布置准自然情景空间,如设置有机环形空间模仿海洋场景,空间里面可以布置模仿海洋生物、贝壳等形状的康复治疗设施,通过模仿海底光的颜色、有质感的墙壁材质、海浪声音等,全方位去营造一种有活力的、新奇的“海底世界”康复治疗空间。
4.3前景庇护所——边缘空间景观利用
通过前景庇护所理论和老人喜欢边缘空间的特点,可以将室内康复空间窗台加宽并设置符合老年人人体工程学高度的休息座位,大尺度玻璃窗(安装护栏)将庭院风景引入进来,使老人在庇护所中观看风景或者活动场景,开阔老人视域,减少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从而提升老人的领域感与自信心。长期卧床的失能老人,要按照床位高度设置窗户高度,使他们在卧床期间也可欣赏窗外风景,降低不能自理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5.结论
“自然型情景康复空间”的引入对解决目前老年康复空间的情感缺失问题提供了新方向,“自然型情景康复空间”既能照顾到老人微观的情感表达,也从宏观角度,即通过宏观的自然的力量去缓解老人的精神压力,让老人在健康、舒适的自然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促进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康复。倡导我们要关注老年康复空间设计的情感投入,从而促进老人通过康复治疗尽早回归生活,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作兵 杨芳,中国医养结合专家共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2]胡正凡 林玉莲,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及其设计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3]韩润成.环境心理学视角下养老建筑空间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0,(07):148-151.
[4]杉本聪惠,司马蕾.环境情感化设计——日本养老设施环境的先锋思想与实践[J].世界建筑,2015(11):30-34
[5]刘楠,胡惠琴.基于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营造居家情景的康养空间[J].建筑学报,2017(S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