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阳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通过对海德格尔现象学的简析,来理解当下出现的设计手法及其精神依托。并分析在精神与物理、身与心相割裂的认知方式下如何在设计中将建筑与人、环境结合更加完善,营造一种栖居和场所感。
关键词:现象学 场所精神 建筑栖居
1.海德格尔的建筑观
1.1栖居空间
“建筑的本质是让人安居下来,建筑通过分割空间,再将各部分有机结合成新的空间来达到这个目标。”在海德格尔看来,建造本身意味着安定、居住,而建筑意味着“存在、建造”,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栖居”。海德格尔选择了黑森林农庄作为例子,这种原始居住环境和方式会让人用一种脱离科技手段的方式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渴望回归宁静、永恒的栖居家园。
但是,历史不会停滞不前,科技也不会倒退。越加浮躁的时代,海德格尔再也找不到他的栖居生活。他出版的《存在与时间》提供了寻找栖居家园的思考。“真正的家园,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只要人类开始思考无根无依的问题时,它便再也不是一种烦恼了”。
1.2场所精神
“空间感总是通过某一地方的某物,比方说一座桥,连接周围的景物形成的”“是天、地、人、神四个元素的统一”。海德格尔以桥梁来说明场所的营造,桥飞架溪上,它并非只是将已经存在于那里的两岸联结起来,而是“以它自己的方式把天、地、人、神聚集在自身中来。聚集和召集在我们古语中就成为‘物’。”
良好的栖居环境应当有相适宜的场所精神。在探索周围的场所时,我们的身体就作为一种媒介,去感知周围的空间,去体会安居的形式。对于任何事物的真实感知是在切身真实体验中得到的。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肉身世界融合的知觉现象学。
2.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观点
2.1存在的知觉
2.1.1身与心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想要解决的是一直在争论的物理与精神、身与心相分离的问题,这种分离也导致了两种对立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一种是理智式的将预设的主观认知投射到被动世界形成的认知方式;另一种是经验式的由被动的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感觉的认知方式。
海德格尔强调人们要试图寻找自己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人要通过自身存在的活动来理解、认知这个世界。我们普遍使用理性观察和量化分析的方式来认知周围的生活环境,这就会把周围建筑视为客体存在的对象。如果把主观经验融合于建筑中,用自己的身体去探知,才是找到栖居家园的起点。
2.1.2人与建筑
自从现象学对建筑学产生了影响开始,身体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建筑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也是由来已久的,如整体的和谐和比例的相称、建筑与身体之间的隐喻关系、建筑空间的认知等。在海德格尔眼中,具身认知即指“人”。人有脆弱性和局限性,不能解决自身的生老病死,而是将具身期许移情于外物之上。但我看来人虽有束缚,仍将渴望自由的精神寄托于有形物之上。千年挺拔的金字塔,也许就是具身的永恒之处。
2.2自由的世界
2..2.1场所精神
人体认知与周边的环境有脱不开的关系。这是现象学中的“显象”,即只有在相称的整体环境的背景下,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建筑才能够被理解。当我们超出了具身的知觉和感性时,部分和整体就成为了新的思考内容。
在思考建筑时,场所可以理解为世界、环境,海德格尔认为个人是离不开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身体与世界有潜在的连续性。世界并不是一个人简单想象的框架,人在世界之中必须通过联系才能展示存在,而世界就是人们居住的特定的环境。空间往往是通过数理条件确认的,而场所则是依靠人的经验性的结果。在营建空间时,更要依赖的是人的个体经验、记忆和想象。
2.2.2环境与人
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人的存在就是在整体中寻找部分的位置。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当场所带来归属感的同时,束缚也随之而来。人渴望自由,想摆脱地域场所的控制去感知新环境的新刺激。早在科技发达之前,马匹就可以带人们离开地域束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带给我们更加便捷的方式而已。但是这也有相互矛盾之处,当抵达自由时,随之而来的是漂泊无依的空虚无助,对于自己原属位置的异化,原留有场所空化。
海德格尔所述的“天”是月亮阴晴圆缺的变换,是黑暗和光明的集合。由古至今,人们不只是仰望天空,还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遐想。天包含的是精神和情感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构建,会跨越时间地域,最终合为统一的场所。
2.3构建的界面
2.3.1构建文化
由具身认知再到场所精神,海德格尔勾勒出了一个不同角度的认知建筑,通过寻找自身建立建筑、人和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这就是构建界面。海德格尔在1951年做了“对建筑安居功能的思考”讲座,他强调他关于构建的思考不能给建筑制定规则,他的目标不是提供解释,而是使世界呈现本来的样子。建筑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显象的过程,在我们构建并建构的过程中,揭示了对象存在意义,同时也揭示了自己的存在,作为显露的接受者的同时也作为了事物向其显露的接收者,既是被动的主体同时也作为主动的客体存在。
2.3.2环境与建筑
海德格尔对于构建提出的建议比较抽象,他并没有在技艺上给建筑师提供帮助。但是他给与了构建的实体寄托“地”。地在这里指的是对物质的超越,它超越的是人类用物质堆砌出的空间,地承载的环境不是被创造的,是本来就有的。
作为物质类别的建筑,如果不能被赋予一定的精神意味且与环境相结合,只是一味的堆砌,那便失去了意义。海德格尔所提供的只是一种思考,作为建筑师,应将环境、建筑和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安居,是要尊重环境,尊重自然,将物质隐于大地中。
2.4直观的诗意
海德格尔的最后一个要素是 “神”,这是他意释的哲学。海德格尔认为神将人类放逐到自然之中,让他们定居并提供了安居的标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主导了世界,神失去了权威,来自远古形成的秩序不断被打破。当现代主义风潮退去,长期由理性秩序主导的逻辑渐呈崩塌之势。神秘是否可以作为新的秩序呢?海德格尔说:“这个标准存在于不可知的上帝显形之时”。神的出现不为人的意志转移,我们要潜心的将建筑、人、环境紧密的用一种精神凝聚在一起,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布局。只需静待,便可回还。
3.经典案例
彼得·卒姆托的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
卒姆托的很多作品都很好的诠释了海德格尔所崇尚的四元素。他曾经说过“在找寻答案时,与其讨论风格,还不如去探讨方法或者特定的觉醒”,所以他的建筑存在一种内省的特质。他用心去创造新空间,使这些空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区别于对世界的普通模造。在他设计中,日常的就是永恒的。
瓦尔斯温泉浴场是他的成名之作,其视觉效果讲究多种材料的相互混合,光与影子的层次感。交替创造开放露台和密闭空间,使得整个混泥土屋顶充满了矛盾感。浴室置于半地下,其上是覆盖草皮的屋顶,将人工物质融于自然。建筑没有明显现代与古代建筑的界限。山脉中神秘的石头,黑暗与光明,水所反射的光线,空中的蒸汽,石头世界中气泡破裂的愉快声音,温暖的石头和裸露的皮肤,洗澡的仪式等,这一切都指引着人们。它们一开始就赋予一种特定的形式。石头的建筑不是要和人类对立,而是赞扬人类,给人类提供空间。栖居和场所互相交融,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⑴卡斯腾·哈里斯. 建筑的伦理功能[M].申嘉,陈朝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⑵马丁·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⑶罗伯特·索克拉夫斯基. 现象学导论[M].高秉江,张建华,译.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⑷段义孚. 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⑸左锋.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建筑界面设计研究[D].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