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山东省单县林业局 274300
摘要:近年来,山东大力发展桑树种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防治桑树病虫害。文章根据近年单县春季蚕桑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近期的调查,分析桑树、桑蚕病虫害发生的趋势,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桑树;病虫害;防控措施
桑叶是养蚕的物质基础。桑树在生长过程中,常因各种病害的危害而降低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成为桑叶生产中一项重要的自然危害。桑树的病害很多,按危害桑树的部位可分为全株性病害、桑叶病害、枝干病害和根部病害、桑疫病;主要虫害有:桑螟、桑叶虫、桑象虫、桑瘿蚊、桑蓟马等,所以必须十分重视桑树病虫害的防治。
一、桑萎缩病
1、病原:有病毒引起。病毒比细菌小的多,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症状:萎缩病有花叶型、黄化型和萎缩型三种。桑树发病,叶片缩小,叶色转黄,病叶变成圆形或半圆型。枝叶丛生矮化、细小,侧枝簇生成团,病枝无化椹。黄化型叶缘向叶背卷曲;花叶型叶缘略向叶面卷缩;萎缩型皱缩,但叶不卷曲。叶肉部分斑块状褪绿,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叶脉有小瘤状突起
2、防治方法:(1)发现病株立即挖出烧掉,杜绝病原蔓延。(2)加强肥培管理,实行春伐,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3)防治虫害,特别要消灭传播病原的叶蝉等害虫。(4)选择抗病的桑树品种,如98-1、农桑14、桐乡青等。(5)用2000PPM(2000单位/毫升)土霉素溶液浸渍病苗3-4小时,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二、桑白粉病:
1、病原:为球针壳属的真菌。它利用附着器附着在叶子表皮上,部分组织能从气孔进入叶肉组织的细胞间隙,产生吸收器,摄取营养。
2、症状:本病多发生于枝要中下部的叶片。病叶背面产生白粉状圆形霉斑,后期病斑颜色由黄变袍,连成一片,最后出现小黑点。桑白粉病多发生在秋季湿润的环境中,病菌发芽适应的温度为23℃,桑叶硬化早的品种更易发生。严重时布满叶背面。
3、防治方法:(1)防止干旱,及时灌水,保持桑园土壤有一定的湿度,注意给树体施钾肥。(2)用硫化钾或波尔多液喷洒叶背面进行预防,用石硫合剂进行枝干消毒,杀灭病菌。(3)选择硬化迟的桑树品种,防止树叶硬化。(4)发病期可用70%,甲基托布律500倍掖或25%粉锈宁2500倍液喷物,每隔15-20天喷一次,连续2次,即可控制病情发展。
三、桑褐斑病: 又称烂叶柄或烂病斑。
1、病原:病原菌属黑盘孢科粘隔孢属,初生于叶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成熟后突破叶表皮。一般在未腐烂的病叶上越冬。
2、症状:初期为褐色病斑,水渍状,呈芝麻大小的斑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三角形。病斑周围绿色减退变黄,同一病斑在正背面叶面均有,遇到阴湿连绵的天气,吸收膨胀,有烂叶情况。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叶片枯黄易脱落。
3、防治方法:(1)清除病原,如病叶病枝等。(2)栽抗病品种,如98-1 、农桑10号、农桑14、桐乡青等。(3)加强桑园管理,翻没病叶,实行冬耕,保持桑园通风透光。(4)药剂防治。发现有褐色斑点时,应立即用50%的多菌灵可湿粉剂1000-1500溶液,或70%的托布可湿粉剂1500溶液喷布。相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治效果好,对蚕无毒害。或在晚秋用0.7%波尔多液喷雾。
四、桑枝枯菌核病
今年春桑萌芽期遭受长期低温阴雨天气,造成局部地区的一些桑园发生桑枝枯菌核病。
此病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侵染寄生引起,病菌菌核在桑园土壤休眠,约在桑树发芽期菌核长出子囊盘,散发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侵染刚萌发的桑树春芽,使新梢基部成为受害部位,先出现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大,当病斑环绕枝条后,枝叶即凋萎枯死。发病时,病斑表面布满白色菌丝,菌丝后期形成黑色菌核,病枝上的菌核跌落土壤中休眠,至次年春发芽长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进行新一轮侵染。桑枝枯菌核病及在病枝上形成的菌核
防治方法:出现病枝应及时从基部剪下清除,防止形成更多菌核掉地;发病较重处,除清除病枝外,还要括除病株桑根周围表土,集中堆放深埋处理,以清除菌核颗粒;夏伐时要清除桑枝和枯枝落叶。桑园夏伐、冬伐,枝条搬离桑园1000米以外或集中烧毁,桑园全面清园,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及树上桑叶,集中烧毁;在发芽前用0.1%强氯精液喷洒桑园地面及桑树地上部。上年有病的桑园在春发芽期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稀释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稀释液喷洒提前做好预防。
五、桑疫病
春季低温阴雨天气易诱发桑疫病。桑疫病为细菌性病害,桑发芽后病菌从桑芽、嫩梢侵入,使芽叶、嫩梢和嫩叶门变黑腐烂,呈烂头状;叶脉受病菌侵害后变褐色,病叶片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严重的桑树不发芽,或发芽率下降。
防治措施:冬伐、夏伐剪除枯枝和有病斑枝条;发病期间及时清除病芽、病叶、病枝;发病初期用500mg/kg土霉素液(即5克加水10公斤)或100mg/kg农用链霉素液(即1克加水10公斤)或蚕服康1号5支加水10公斤喷嫩芽、嫩梢,隔7天喷一次,连续几次控制病情扩展。以上药物对蚕的残毒期为1天。
六、单县春蚕期主要蚕病及其防治措施
根据近几年单县蚕病发生的特点和趋势,春蚕期的蚕病主要为:僵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
(一)僵病
桑蚕的僵病是指真菌性病害,包括白僵病、绿僵病、灰僵病、曲霉病等。近年桑蚕白僵病多发且局部流行,蚕农损失较重;一些僵病重灾区,由于蚕粪乱堆乱放、随便晾晒和收购僵蚕,造成桑园及养蚕环境受病原严重污染,桑蚕僵病发生和流行将进一步加重。
防治措施:用白僵菌制成生物农药——白僵菌农药,已广泛用于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大量使用白僵菌农药和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来防治森林害虫也会引起养蚕的僵病暴发和流行。桑粉虱与桑蚕会相互传染拟青霉菌病(灰僵病),桑园的桑粉虱暴发,在雨水多、湿度大的气候下会诱发桑粉虱发生灰僵病(拟青霉菌病),通过桑粉虱为害叶的传播,会使桑蚕暴发和流行灰僵病。
(二)桑蚕的病毒病
桑蚕的病毒病包括: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春季最常见是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
1、血液型脓病。又称“细胞核多角体病”,是广西常见的蚕病,发病时期常见于4龄、5龄期,重病时狂躁爬行、体躯肿胀、体色乳白和体壁易破,常边爬边流出乳白色脓汁,因发育阶段不同还会出现一些不眠蚕、不结茧蚕、起缩蚕、高节蚕、脓蚕和黑斑蚕等症状。本病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小蚕期感染经3-4天发病死亡,大蚕期经感染4-6天发病死亡,温度愈高,发病死亡愈快。传染途径有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剪断蚕儿的尾角滴出乳白体液者,即可确诊为血液型脓病。
血液型脓病症状
2、中肠型脓病,又称“细胞质多角体病”,近年某些蚕区有流行趋势。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群体不整齐、空头、起缩、体不转青白蚕色、不食或少食桑叶、下痢,排软粪、白粪、死前吐液等症状。胸腹部空虚似透明状、中肠大部分呈乳白色是该病的典型症状。?
中肠型脓的症状
(三)家蚕僵病、脓病等传染性蚕病的防控措施
1、做好养蚕前和养蚕后的消毒。消毒的范围包括:蚕种催青室、小蚕室(小蚕共育室)、大蚕室、贮叶室、上蔟室及其它附属室和周围环境以及蚕架、给桑架、蚕匾、垫盖蚕座的薄膜、蚕筷、扫蚕的鹅毛、盖叶薄膜、蚕网、给叶箩等用具。蚕室和大件蚕具清扫、冲洗干净后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1公斤漂白粉加水25~30公斤)或含有效氯0.5%的强氯精液(0.1公斤含量80%的强氯精加水16公斤)喷洒消毒,室内及蚕具表面应面面俱到,且保持湿润30 分钟以上。木制或塑料的小件养蚕用具可用消毒液浸渍消毒。
2、去年发生蚕病较重的村屯,要组织全村屯进行环境大清洁、大消毒,清除、深埋或焚烧蚕粪和死蚕烂茧,全面打扫卫生,并用石灰水或漂白农药、昆虫病毒农药、细菌农药等生物农药在蚕区中使用,防止因使用生物农药导致蚕病的大暴发和大流行。
4、做好小蚕的饲养、配送服务,防止小蚕期感染蚕病。要及时加温补湿,给予小蚕适宜的温湿度。小蚕期温度宜偏高,以27~28℃为中心。防止小蚕期低温诱发蚕病。分发和运输小蚕过程中要注意不伤蚕体、防止接触不洁物感染蚕病。
5、小蚕、大蚕期间要经常用新鲜石灰粉、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6、严格处理病蚕尸体,杜绝乱堆放蚕粪、乱晒僵蚕及在蚕区设点收购或上门收购僵蚕的行为,保持养蚕环境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