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陈瑞云
[导读] 乡村景观主要是指以田园景观为主要元素,里面蕴含大量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陈瑞云
        浙江森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省 东阳市 322100
        摘要:乡村景观主要是指以田园景观为主要元素,里面蕴含大量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追求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主要表现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为了提高居住的环境质量,应更好地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建设中来,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田园风情。当前,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最多的就是城市的喧闹,希望通过乡村景观的融入来提供舒适的环境。因此,乡村景观成为当前风景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引言
        将乡村景观应用到风景园林设计当中,通过空间的应用、色彩的搭配、图案的设计、乡村元素的借鉴,让风景园林与乡村景观进行交融,让风景园林体现中国乡村美,这对园林本身是一种提升,同时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播,是极其有意义的事。因此,更好地将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进行有机结合,让风景园林呈现对于历史、环境、生态以及美学等诸多方面统筹兼顾,让其不仅为市民提供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还能彰显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风貌。

        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积极意义
        1.1促进乡村和城市的有机融合
        在现代城市中,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风景园林成为人们排解烦闷,释放压力的重要场所,因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中,这部分群体对乡村景观十分怀念。由此可见,将乡村景观融入到风景园林设计中,既能够满足城市居民降低压力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城乡结合的需要,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2促进园林艺术的创新发展
        近些年来,在保障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艺术性的体现得到了一定的加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将乡村景观融入其中正好符合这一特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乡村风格和现代化元素的有机融合,在城市生活田园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二、乡村景观的特点
        2.1具有多样性
        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下孕育了大量的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广袤的土地上,造就了千差万别的行为习惯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元素的展现上自然不尽相同。乡村景观体现的是当地的文化、习俗,自然会因为所在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乡村景观,大多不尽相同。
        2.2具有实用性
        秋收的农作物、山上的果蔬等诸多元素组成了乡村景观中的风景因素;而在稻田里辛勤耕种的农民、在山上采集果蔬的农民等构成了乡村景观中的人文因素。土地作为大自然馈赠给乡村同胞的重要资本,是支撑农民生产、生活的不可或缺元素,是农民发家致富的根本,因而乡村土地就成为了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因为土地是乡村景观人文因素中无可替代的元素,具有生产性。因此,乡村景观与其他景观不同,其不仅拥有审美性,同时还兼具了实用性。
        2.3具有原始性
        相比城市景观,乡村景观主要以自然风光为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自然性和田园特性,与水泥建筑物的表现形式不同,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给人以更为原生态的视觉体验,表现手法和线条感相对粗犷。



        三、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措施
        3.1援引自然
        现阶段,大多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后期人为主体的修缮和改造,因此也保留着较为浓厚的人工气息,而人工类景观尽管在结构上较为规整且统一,但相较于原生态景色而言,也缺少了必要的特色,多了几分刻意为之的改造。有部分园林由于过于追求外在景观的美感,大量堆砌精雕细琢过后的建筑,因此在观赏上反而造成了群众的审美疲劳,也丧失了原本的特色和美感。因此,相关主体在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原始乡村自然风光的援引和保留,要重视树木、花草、河流、山石等自然景色同园林中人工建筑的相得益彰。要为天然植物的生长保留充分的空间和余地,并且相关主体也应当充分尊重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避免人为因素对其外观结构带来过于明显的改造,以此来促进自然景观的生长和发育。总而言之,相关主体要重视将乡村自然元素引入以建筑园林的构建中。
        3.2结合农业
        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对乡村的风土人情没有基本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农业生产的基本体验,甚至有许多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是抱有偏见和误解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传播范围,同时也缩小了乡村景观的受众范围。因此,相关主体在园林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将农业劳动的元素加以援引,以此来提升城镇居民的农村体验。当下,有许多城市园林格局规划中会为居民保留简单的农业种植空间,以此作为群众体验农业种植劳动的基础,种植的作物基本上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为主。除此之外,相关主体可以在园林设计中开辟出特定的农业种植基地和农村体验基地,同时也可以在基地中设立特定的展板或者多媒体播放设备,为群众讲解基本农业种植的过程和农业生产的程序。这种方式就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居民体验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消除城市和乡村之间长久以来的误解和隔阂,能够促进城市和乡村居民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3.3双效共赢
        相关主体在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互相平衡,要推动两者的双效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园林的长久发展,同时也可以改善乡村景观建设的经济状况。相关主体可以在园林建设中引入适当的农业消费项目,例如农家乐等。同时,乡村居民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景观优势,开发特定的娱乐活动和项目,以此来促进乡村消费的增长,为后续的景观维护和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3.4协调统一
        相关主体在援引乡村景观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乡村元素和城市元素的相互统一,要根据园林建设的实际状况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乡村元素,要严格避免随意引用,造成景观结构和设计的混乱无序。同时,相关主体也要注重元素引进的独特性,避免重复和循环,导致后续景观的设计失去新意和吸引力。并且,相关主体在引用乡村景观中人文元素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人文元素与社会建设发展的相互统一,顺应现代化社会生态发展的总体趋势。

        四、结语
        总之,乡村景观是在乡村文化、乡村劳作与大自然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条件下而创造出来的独特、自然景观,其不仅是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体现,也是现代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体现。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用乡村景观:一方面可实现乡村风景及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也为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提供新思路,有利于兼顾风景园林建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体验乡村文化及风土民情。

        参考文献:
        [1]李敏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初探[J].艺术科技,2016(12):315.
        [2]李威.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6(10):137.
        作者简介:
陈瑞云(1976.11),性别:男;籍贯:浙江磐安;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