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造林树种的选择与造林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海清波
[导读]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建设,虽然在短短几十年间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水沟林场  756000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建设,虽然在短短几十年间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为了缓解环境压力,党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地区为响应国家号召,相继投身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荒山造林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水土流失问题,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作用。因此,本文结合荒山造林树种的选择与造林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荒山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
        引言:
        荒山造林主要指通过人工技术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森林、林木以及灌木林进行修复,其中涉及内容较多,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特点。想要提高荒山造林水平,就要以地区实际条件为基础,深入分析地区物种生物特点,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并采用针对性造林技术,做到针叶阔叶相织、灌木乔木相融,使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充分发挥荒山绿化功能[1]。
        一、荒山造林树种选择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基本原则
        树木作为荒山造林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活率和生长状态能够直接影响荒山造林整体效果。因此,在树种选择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则。具体来说,树种在长期发育过程中,会受周围环境因素影响会不断进化,长此以往则会形成适应本地环境的本土树种。本土树种具有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容易繁殖等多种特点,将其应用到荒山造林中,能够有效提高树木成活率,充分满足荒山造林需求。因此,在树种选择时,相关部门需要结合荒山地区气候环境、土壤条件、水文特征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全面了解该地区适合种植的树种特征和类型,并优先选择本土树种进行种植。如果在特殊要求下,必须引进外来树种,也要遵循荒山地域特征,选择与其相符合的外地树种。
        (二)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近年来,我国坚持落实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地区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荒山造林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性[2]。众所周知,荒山主要是指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甚至已经产生石化或沙化的地区,由于环境恶劣,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在树种选择过程中,需要全面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效益放在首要位置,保证树种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可以发挥绿化和净化功能,坚决避免因眼前经济效益影响荒山造林工程长远发展,从而产生本末倒置现象。
        (三)稳定性基本原则
        荒山造林工程具有周期性特点,林木需要经过长时间培育,才能够展现生态效益。这也意味着树种生长的稳定性,能够直接决定荒山造林整体效果。因此,在荒山造林工程树种选择过程中,需要全面遵循树种稳定性特点。通常情况下,荒山造林工程建设周期在五年到十几年之间不等。在此过程中,会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影响树木健康生长,甚至会降低树木成活率。加上荒山环境恶劣,如果树种本身对外界自然环境抵御能力较低,不仅会阻碍树种健康发育,还会影响整个造林工程的有效性。所以在树种选择过程中,需要优先选择抗寒、抗旱、抗病能力强、自身稳定性较高的树种,以此来为荒山造林工程发挥效益提供保障。


        二、荒山造林技术分析
        (一)合理选择造林方式
        荒山造林工程开展前,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提前对造林区域的气候环境、地质条件、水文特征等因素进行考察,以此确定荒山造林的形式和内容,并结合荒山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造林方式。通过规范种植、扦插等技术提高荒山造林效率和水平。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明确荒山造林技术参数,通常情况下,需要结合荒山造林工程建设需求、树种生物特点、生长规律,以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荒山造林工程树木种植的株间距与行间距,有效提高树木成活率,充分发挥造林工程的各项效益。除此之外,在保证荒山造林整体水平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久减少造林成本,从而保证荒山造林取得最大化效益。
        (二)科学选择造林时间
        相关部门需要结合荒山地区实际情况,结合造林经验和造林技术确定造林时间。通常情况下,荒山造林大多在雨季或早春时节开展。早春是树种生长期也是休眠期,此时是移植树种的最佳时期,有利于提高树种成活率。另外,荒山地区环境恶劣,土壤条件较差,并且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雨季开展造林工程,有利于提高树种保水效果,对提高造林工程整体质量有重要意义。
        (三)翻整土地
        翻整土地是造林工程中的必要环节,尤其对于荒山造林而言更是至关重要。由于荒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条件相对较差,所以为树种健康生长带来巨大隐患。而合理翻整土地有利于提高土壤保水性和透气性,有利于提高树木成活率。结合现阶段荒山造林工程实际情况来看,涉及到的土地翻整技术有以下几种形式,分别为水平沟整地、穴状整地以及鱼鳞坑整地。其中水平沟整地是抗旱造林整地中一种常见的方法,适用于地形完整、坡度范围在25°以内的荒山,在整地过程中,可以按照“等高线,延山转,宽2米,长不限,死土挖出,活土回填”这一方式进行整地[3]。穴状整地则分为两种,一种为圆形坑穴,另一种为矩形坑穴,适用于地势较为平缓的荒山缓坡位置,坑穴又可以分为大坑穴和小坑穴两种,小坑穴用于小树苗移栽,大坑穴用于果树移栽或速生丰产林,穴深和穴径大约在1m左右。鱼鳞坑整地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主要是在荒山上挖掘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坑穴,坑穴要交错排列,坑内蓄水,以此来达到保土、保水、保肥效果,促进树木健康生长。在荒山造林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土地翻整方式。
        (四)做好水肥管理工作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水资源和肥料。因此,在荒山造林工程中,需要强化水肥管理效率。具体来说,在施加底肥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选择熟土或者腐殖,以此来提高荒山土壤肥力。在树木生长过程中,需要结合树木生长需求适当追肥,追肥应以复合肥为主,保证树木满足营养需求。通常情况下,树木移栽后的第二年,需要做好给水、排水工作,并且根据树木生长情况以及土壤条件,适当增加氮肥、钾肥、磷肥等肥料[4]。除此之外,新造林苗木较小,根系发育不完整,需要高效开展施肥和灌溉工作。由于荒山水资源有限,所以在供水过程中也要充分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在保证树木健康生长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水资源浪费,可以采用现代化滴灌或漫灌技术,提高灌溉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荒山地区土壤条件较差、环境恶劣、水资源贫瘠,容易影响树木健康成长。为提高荒山造林效果,需要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合理利用造林技术,遵循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以及稳定性基本原则,为发挥荒山工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浅谈荒山造林树种的选择与造林技术措施[J].花卉,2020,12(10):235-236.
        [2]李秋丽.荒山造林树种的选择及其造林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0):105+107.
        [3]史娟娟.浅谈荒山造林树种选择与技术措施[J].山西林业,2019,06(03):26-27.
        [4]孔德龙.浅谈荒山造林树种的选择与造林技术措施[J].农家参谋,2019.,21(02):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