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薛云飞
[导读] 摘 要:山西大部属于丘陵山区,为加快推进我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突破农机化发展“瓶颈”,提升丘陵山区农机化综合水平,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力乡村振兴,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省做了积极探索。
        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2
        摘 要:山西大部属于丘陵山区,为加快推进我省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突破农机化发展“瓶颈”,提升丘陵山区农机化综合水平,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力乡村振兴,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省做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丘陵山区   全程化  宜机化
        一、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
        山西省高低起伏,境内地形复杂,丘陵山区占总面积80.1%,平川和河谷面积占19.9%。全省共辖11个市117个县(市、区)中67个为丘陵山区县,其中37个丘陵县,30个山区县。山西省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达到5286.7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占总面积88.7%,其中玉米、小麦种植面积为3392.2万亩,占总面积64.2%。据统计,全省机耕面积3970.5万亩,机播面积3672.45万亩,机收面积2895.15万亩。2019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2500多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较上年提升1.4%。
        但对于丘陵山区来说,农机化发展严重不平衡,短板明显。以2018年为例,全省67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2.41%。
        二、采取措施及成效
        (一)开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提升示范区创建,带动丘陵山区农机化快速发展。
        2016年以来,我们利用省财政的现代农机推广项目资金,在全省共创建丘陵山区农机化提升示范区38个,示范面积达到28750亩。根据不同的农机化生产情况,通过创建丘陵山区农机化提升示范区,配套先进、质优中小型动力装备及耕、种、管、收、烘干、秸秆处理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装备,开展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完善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技术集成生产模式、机具配备方案和技术路线,并对机具跟踪考核,适时开展了试验示范、数据采集、宣传培训、现场演示等活动,探索推进农机配套融合。
        同时要求全省11个市农机部门,自筹资金开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推进试点创建,每年各建设推进试点1个。
        (二)实施“2+7”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提升丘陵山区发展水平。
        围绕“2+7”(内容:小麦、玉米+马铃薯、高粱、谷子、胡麻、莜麦、荞麦、豆类)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开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提升示范区建设,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充分发挥在建和拟建农机化项目资金,规划建设一批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示范农场、示范大户。根据丘陵山区粮食作物种类多样、种植农艺技术的不同,择优选配推广先进适宜的耕整地、精量播种、中耕、施肥、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农机化技术装备。探索形成了完善的农机化生产技术集成模式、机械化集约化生产装备配备方案,不断推动机艺融合和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三)积极尝试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改地适机。
        为满足我省丘陵山区广大农民群众对机械化生产的迫切需求,2018年开始立足农机化发展实际,顶层谋划、高位推动,从“改地适机”入手,在全省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实践摸索,探索宜机化改造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2年在全省11个市的25个县(市、区)实施,改造面积1.8万亩,补贴标准1500元/亩。农田改造后,满足了大中型农业机械开展耕、种、管、收、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作业,解决当前丘陵山区农机作业进地难、作业难、效率低等突出问题,为实现机械化作业和便于农田规模化流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化基础设施薄弱。
        一方面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成为制约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大中型农业机械难以上山进地,部分丘陵山区农户只能采用微耕机等小型农机具进行作业,造成效率低、效能低,山区农民劳动强度仍很较大,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机配套设施不足。特别是机库建设,受土地政策影响,审批建设难度较大,导致农机具只能露天存放,长期日晒雨淋,严重影响作业效率和使用寿命。
        (二)适宜丘陵山区机械化作业装备短缺。


        由于山西丘陵山区多样化的作物品种、种植结构,采用传统的套作、间作等种植模式较普遍,农艺繁琐,地块分散、地形复杂,需要配套农业机械多样化和小型化程度较高,机具研发需要攻克的难题多而复杂,令不少研发机构和农机企业望而却步,许多作物所需的关键环节机具“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突出。尤其在谷子、莜麦、胡麻、高粱等杂粮作物联合收获、播种技术装备方面,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造成谷子等杂粮种植面积不稳定,杂粮作物收获损失率大。
        四、政策建议
        (一)增加适合丘陵山区作业机具的补贴种类和金额。
        加强适合丘陵山区作业机械的鉴定认证,加快其应用推广。丘陵山区农民在享受购机补贴时,应采取与平原地区不同的补贴方式,适当扩大农民购机补贴范围,将一些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机械纳入补贴范围,完善购机补贴目录。购机补贴资金进一步向丘陵山区倾斜,加大补贴额度、提高补贴比例、优化补贴程序,完善相关补贴政策措施,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的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二)推进农机作业补贴,促进耕作制度改良。
        丘陵山区农民经济能力不足,种植品种繁多,农艺要求不一致,也是导致农机化作业成本高,影响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应设立专项资金对丘陵山区粮食和特色作物的耕、种、管、收、秸秆处理、产地烘干进行一站式托管服务实行补助,由政府出资招标。逐步引导采用宜机化品种,规范机械化作业标准,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目标,推进传统耕作制度的改革。
        (三)增加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有效供给。
        在为丘陵山区提供高效、优质农机装备方面,农机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应进行深入农机化调查研究,结合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农民实际需求,加快研制开发轻巧、便捷、耗油少、电动型、易操作的新型的具有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加强小型单人作业机械(如单行玉米收获机械、除草、植保等类型机具)的研发、试验、补贴、推广。
        (四)加强金融扶持,统筹资金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一方面开发适用于农机领域的信贷产品,并给与一定的补贴,解决买不起机具或经营周转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入股集体经济、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机大户,有效壮大其生产能力和经营规模,统筹各贫困户的利益,合理分红,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五)扩大宜机化改造规模。
        由于丘陵山区农田与机械化作业条件差,肩挑人扛、牛马耕的想象在我省丘陵山区仍很普遍,费工费力,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加之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妇女、老人能有效耕种的土地有限,导致部分田地直接撂荒。建议在研究总结近年来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等省区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成功经验基础上,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流程,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库,从资金上予以保障,从根本上改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作业条件。
        (六)加大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离田扶持力度。
        山西省3/4的耕地为旱地,土地贫瘠,农田需要开展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含量,同时秸秆全量还田后由于秸秆量大土壤无法吸纳,影响次年播种,焚烧秸秆的现象屡禁不绝,因此应在扶持鼓励秸秆还田的同时,出台秸秆离田扶持政策,分区域建立秸秆收集、加工处理网点,实现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
        (七)加强培训,提升农机服务能力。
        建机制、优投入,加强对丘陵山区培训力度,重点对一些山区比较适宜的新技术、新机具进行培训,提高丘陵山区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农机手进行机具故障处理维修进行培训;开展专业课程,培训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逐步加强丘陵山区农机具维修能力。
        (八)加大农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机维修管理的资金投入,支持农机维修机构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服务能力;对农机具库棚建设从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增加库棚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  
        薛云飞(1988-),男,山西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化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云芳.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 时代农机,2019,46(04):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