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 北京市 100039
提要:本文将淮海战场上我军对数百万支前群众的管理作为认识与思考的切入点,提出树立体系化管理的意识、塑造扁平化管理的模式、创新精准化管理的理念、尝试随机化管理的能力是加强战场后勤与装备管理的重要方法和突出手段,希望能够以此为今后的战场后装管理提供思路。
关键词:淮海战役;战场管理;管理理念
战场管理作为保障胜利的重要手段,在任何时期都为各级指挥员所重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场后勤与装备管理空间上覆盖范围大,时间上持续时间长,内容上囊括要素多,又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管理难度大。找寻解决眼前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解放战争时期的各大战场,其中淮海战役的战场后勤与装备管理是近代以来为人津津乐道的战场实践,也是能给予当下的我们以启发的重要源泉。众所周知,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有句名言: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战役中,战场纵横数百里,部队民工数百万,其规模之大,持续作战之久,均属空前,故而,后勤保障工作极为艰巨。可以说,战役最后的胜利离不开后勤保障工作,后勤保障诸多事项绕不开百万支前群众,而对当时淮海战场上百万支前群众的动员及管理工作即是关键中的关键。
一、淮海战役前期暴露的支前群众动员管理问题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淮海战役开始时,我军后勤保障工作存在不少困难,其中各解放区在动员、管理支前群众上普遍遇到两个问题:一是逃亡现象十分严重;二是解放区的不少群众不愿去支前。这些情况引起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通过调查分析,中共淮海总前委和地方相关领导认为出现民工支前动员难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强制摊派容易激发抵触情绪。二是派工机制不公平。三是支前民工待遇差。四是基层干部配备不到位或工作不到位。
淮海战役之前,我军从未有过大规模动员组织群众支前保障的经验,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两大法宝的使用解决了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在总前委的指导下,各地普遍采取了实在有效的措施:一是告诉人民群众解放军为什么打仗。群众要想保护好自己的饭碗、保卫好翻身的果实就要支持解放军打胜仗就要进行支前。二是制定新规则,用制度解决“出工不公”的问题。针对农村出工“抓阄”“论趟不论工”、村干部包庇“自己人”等现象,在基层开展“民主运动”,即“谁出差、谁免差,前方差、后方差都由群众评定清楚”。根据各家实际情况摊派任务,干部带头轮流出工。同时命令禁止“无价派赴”,实行“给价包运”。三是认真改善民工生活待遇。例如,后勤部门要求对群众出的车和牲口要折价计算。四是积极选好配齐干部骨干,提高管理水平。经过这些措施的出台落地,淮海战区的人民群众被空前的动员起来了,提出了“前方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支前力量的整体跃升确保了战争胜利。
二、提升信息化局部战争战场后装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淮海战场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战场后勤与装备诸多事项的管理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我军政治宣传做得好、动员能力强”就能完完全全解释清楚的。战场的后勤与装备管理工作是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去摸索的,也是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的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工具进行指导和实践的。
(一)树立体系化管理的意识。以整体体系构成的角度看待战场管理问题,就会发现本以为是孤立分割的部分实际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更利于从全局上整合调动资源。
很多时候各种问题的出现是更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的表象,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依然无法根本性地解决,运用体系化管理的理念统筹分析才能剥开现象看到本质进而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信息为中心的现代战争中各类信息更是从各个方向各个层面铺天盖地而来,稍不留意就会深陷信息泥淖中,从体系角度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手段是信息化战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对信息进行筛选与分析,对战场后装管理活动进行定性定量的计算以辅助决策,从而使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模式向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转变。
(二)塑造扁平化管理的模式。现代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必须依靠现代化手段减少战场管理的层级,实施及时高效的扁平化战场管理,避免因层层上报层层指示而造成不必要的信息延误和失真。扁平化管理的模式展现了一种管理指挥的线条,它的特点就是短平快,所以我认为这种管理模式的发展极限就是中心化的管理,各类要素各种情况所有信息都直接与决策者(这个决策者可能不只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团体)进行交换,而决策者会直接管理指挥到整个体系的任何一个角落,当然这只是基于现有科技和环境的理论性假设。我军建国后长期存在的“三三制”模式一开始即是为了满足扁平化指挥管理的需求,但后期这种模式反而因为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了阻滞这一理念的壁垒。军改以后,新体制下的指挥管理全面向扁平化发展,但整个机制中各层级人员的思维完全转变仍然需要时间,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依然会有层层指令的情况发生,故而思维理念的转变是真正塑造扁平化管理模式的基础。
(三)创新精准化管理的理念。在体系作战思想指导下的信息化战争中,敌对双方主要通过打击、封控、夺取和保卫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的要害和关节作为核心战法,而非传统战争中追求实体消耗、物理摧毁。各要素如战场侦察、信息传递、作战指挥、火力打击、毁伤评估、后勤与装备保障等都需要向精准化方向发展。这些变化都要求必须创新精准化管理理念,使战场管理随着军事打击焦点的延伸和转化由粗放式经验管理转变到精准管理上来。从某种角度来说,精准化的管理是扁平化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战场后勤与装备管理方面,要强化整个管理过程的精准化,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素都细化、精准化,同时还要注重时间与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精准协同,促使任务的紧密衔接,是战场管理实现“无边界”协作。通过将管理目标细化、分化成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目标,把它们带入到细化的管理标准中以形成具体的管理计划,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四)提升随机化管理的能力。现代战争中的战场管理必须改革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模式,着眼于不同作战力量、作战时机、战场环境,采取灵活的随机化管理,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灵活的随机化管理不代表胡乱管理,首先要有科学的预判,能够制定周密的预案,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的采取对应的措施,时刻感知战场动态根据实际需要适机进行调整,使战场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当然,无论怎样进行随机化的管理都必须要以法规制度作为抓手,遇到紧急或者特殊情况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随机化的灵活性管理能力与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是密不可分的,更是体系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整个战场管理机制流畅有效的成熟标志,它不但考验一线指战员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促使管理机制更加注重时效性,也在考验着高级指挥员乃至最终决策者的管理艺术。
参考文献:
[1]孙宇、王深、王磊,向实战靠拢,强化信息化战场管理,[J],管理杂谈,2015年第3期
[2]敖建明,信息化战场管理对策初探,[J],实战化训练管理,2015年第1期
[3]刘鑫旺、贺文祥、朱振龙,着眼“管为战”推进战场管理,[J],管理原理,2015年第4期
[4]柯穴、盛平,淮海战役中88万辆小推车是如何动员出来的,[M],中国双拥,2014年底3期
[5]刘洋、张超、候哲威,淮海战役中的后勤动员,[J],国防科技,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