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 赵立伟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赵立伟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各项建设活动大规模开展,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
        辽宁省抚顺市国有新宾满族自治县大东沟林场  113208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各项建设活动大规模开展,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鉴于此,为保障社会稳步发展和可持续目标的实现,应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改善环境问题现状。而森林培育作为生态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森林培育工作的重要性,以此为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
        前言
        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通过开展森林培育工作能够有效的保持水土,改善空气质量,并且提高土壤肥沃程度,实现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针对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应当提高对森林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开展相关培育工作,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大限度的缓解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关系。
        1 森林培育概述
        基于生态学理论,森林培育的概念则是树木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或是对腐烂的残渣废物进行有效的生物转化,能够产生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食物、工业原料以及生物能源等的循环过程,同时森林培育还能够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适合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在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中,对森林培育的应用一般是在人造林工程、天然林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抚育以及主伐更新等工作,发挥其优化空气质量、保护生态、提供原料能源的作用。并且基于社会角度来看,森林培育也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形成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格局[1]。
        2 当前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活动的不断开展,生态环境面临较大的困境和危机,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
        由于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破坏了植被正常的生存发展空间,进而导致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在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干涉的影响下,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就目前而言,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流失程度呈加重发展趋势。同时水土的大量流失也会导致土壤荒漠化,改变土壤结构和成分,促使其不适应生物的生存发展。尤其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因为植被覆盖率较低,造成沙尘暴等灾害频发,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的阻碍[2]。
        2.2 森林储备资源减少
        林木资源在发挥其自然功能的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特性,我国市场上对一次性木制品的需求十分庞大,部分地区为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对森林资源进行盲目开采、乱砍滥伐,直接导致森林资源的储备量大幅下降,无法满足生态环境的发展要求。此外,我国地域广阔,森林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不均匀的特点,人均占有资源量较少。同时在注重经济建设的背景下,过度开发森林资源,致使总量逐渐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发生。并且森林储备资源的减少,对生物资源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动植物数量缩减,甚至处于灭绝边缘。
        2.3 水资源短缺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则是水资源短缺,虽然总体上我国水资源总储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极低,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再加之生态环境破坏、植被覆盖率减少,在水土流失影响下,大量淡水和湿地资源遭到污染或出现枯竭,部分地区出现湖泊、河流水位下降、地下水储量不足等情况,加重了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限制社会生产发展能力的提升。


        3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资源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作为直观的重要性则是能够涵养当地水源,发挥保持水土的功能和作用。一般来说,厚度为1cm的枯枝落叶层,可以降低地表径流到裸地条件下的1/4,能够减少泥沙含量。同时在雨季期间,森林培育在延缓洪峰方面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从而控制洪水量。当在旱季期间,其有利于保持河流流量,对流域的总水量进行平衡,控制水土流失现象的演变和发展。
        3.2 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恶性发展
        森林培育的主要效果是增加植被覆盖率,以此发挥森林资源防风固沙的功能,避免频发出现沙尘暴天气,遏制土地荒漠化。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针对现存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应当积极开展森林培育工程。有效降低当地风速,防止出现灾害性的大风天气,同时可以改变风向,避免对土地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森林培育可以减低当地的大气浑浊程度,以乔木、灌木森林为例,培育其可起到稳固土地土壤颗粒,确保结构稳定性,防治出现土地沙化等情况。
        3.3 减缓温室效应,调节区域气候
        由于森林资源的主要自然功能是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通过森林培育则能够对社会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进行吸收。同时当前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促使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促使出现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逐渐加强的现状。当其含量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森林培育则能够大面积增加树木资源范围,将使用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吸收,经过森林的调节作用,以此控制气温和湿度,进一步减缓温室效应,并对区域内气候进行调节,改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3.4 维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生物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不仅包含有大量的植物资源,同时也有很多野生动物将森林作为栖息地。一旦森林面积减小,就会导致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足,无法正常繁衍生息,从而面临着灭绝危机。在我国实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中,森林培育是恢复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为动植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进而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避免出现珍稀生物灭绝等,维系生态平衡。
        3.5 提高农业产量和经济收益
        森林培育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的人口不断攀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耕地产量是维系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性举措。而耕地的生产力又与土壤肥力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森林培育则能够调节农田微气候,基于耕地附近培育防护林,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避免农作物受到灾害性损失,并且避免土壤出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及营养成分,最大限度的保障土地质量。另外森林培育可增加农田区的空气湿度,保障农作物在夏季高温以及冬季低温条件下,保障作物生长温度符合发育发展需求,推动农业生产的稳定进行。此外,现阶段,林下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开展森林培育,能够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达成资源合理化利用和高效配置,促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心,以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共生的战略目标。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当提高对森林培育重要性的认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遏制土地荒漠化恶性发展、减缓温室效应,调节区域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高农业产量和经济收益的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晓坤.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J].种子科技,2019,37(18):131-132.
        [2]曹方莉,陈卫东,袁伟强.浅析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8,38(08):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