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测量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朱林威
[导读] 摘 要: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均需要测量,通过测量数据指导施工,确保建筑符合质量目标。
        身份证:33108219811013XXXX
        摘 要: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均需要测量,通过测量数据指导施工,确保建筑符合质量目标。文章主要对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程建筑;施工测量;细部放样精度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建筑施工项目越来越多,决定施工质量的先决条件就是建筑测量,全面系统的测量能在施工中进行全面参考,保证施工建设质量,可以说,施工测量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的精度、准度,在各种建设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大多与测量有关,测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则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误,埋下许多安全隐患, 施工测量技术是满足质量目标的前提,只有全面实施技术才能形成有效安全保障。
        1 施工测量主要内容
        1.1 施工前准备
        建筑测量涉及到各个方面,在不同的阶段均需要测量支撑,通过有效数据确保质量安全。事前需要全面做好工作准备,建立科学有效的施工测量控制网,在一定范围内做好测量工作。
        1.2 建(构)筑物放样(测设)
        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测量的精度,满足施工建设需要,施工期间需要把图纸上的建(构)筑物、管线等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做好规划,根据设计图纸的基本要点,把图纸内容展现在施工现场,通过正确的放样,在相应地面不同位置形成基本形状,根据施工部位的不同设置明显标志,这样,施工过程中就能够按照放样要求进行实际建设。
        1.3 检查验收
        各施工流程结束以后,要通过测量对工程建设位置进行检查,查看各部位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测量精度。检查时,需要以设计图纸为准,根据不同的实测记录进行验收,同时,还需要编绘资料和竣工图,为下一步工程的使用提供依据,保证工程管理、维修、改(扩)建时,能够明确建筑的基础结构,方便后期高效管理、方便使用。
        1.4 变形观测
        项目施工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测量,通过测量查看建设是否符合图纸设计要求,因为随着施工的不断推进,有一些建筑会出现偏离,通过测定建(构)筑物水平位置和高程方向,查看建筑是否存在位移和沉降的问题,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整理对比,查看是否存在变形的问题,保证建筑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 施工测量精度
        2.1 施工控制网精度
        施工控制网需要保持相对的精度,建筑物完成以后,在允许偏差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证建筑物不变形、不位移,通过控制网来限定建筑的位置,只有全面保证施工控制网精度,才能实现精品建设工程,施工控制网对建筑物影响较大。控制网要在相对精确的基础上做好限定,不能过高,更不能过低,如果精度要求高,则会增加测量工作量,拖延工期影响进度,如果低了,就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出现问题就满足不了施工要求,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从技术标准看,施工控制网精度要高于测图控制网精度,这样才能保证施工需要。施工控制网精度要求并不是过于严格,主要是在实际施工中,按照工程不同性质、结构样式、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各方面因素进行合理设计。有些建筑物对精度要求并不高,而有些建筑物则需要精准的数据,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测量控制网。连续生产中心线横向偏差要求不超过 1mm;钢结构厂房钢柱中心线间距要求不超过 2mm。从技术层面看,施工控制(方格)网的根本目标就是测设系统工程各组成单元中心线及各组成单元链接建筑物中心线的。工业建筑自流管道需要严格做好控制要求,要全面保证精度要求,如果是 150m 距离,横向允许偏差 48mm,也就是说,横向相对误差 1/3100。以上标准是竣工后的最低误差,不能超过这个标准,否则建筑认定为不合格。
        2.2 建筑物中心轴线测设精度
        建筑物中心线决定建筑的位置,只有全面保证中心线精度,才能建筑出符合设计要点的建筑项目,建筑中心点精度主要是所测设建筑物与控制网、建筑红线或周围原有建筑物相对位置,对精度的要求标准并不高,在实际施工中,只有自动化连续生产车间对精度的要求较高,通过测量精度,保证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
        2.3 建筑物细部放样精度
        建筑物中心线是主要的位置,通过测量还可以保证各局域的位置,通过细部保证建筑物精度。

建筑物精度要求与建筑物材料、用途和技术有直接关联。在实际放样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做好区分,比如说,连续生产的工业建筑就需要保证测设精度,需要精准的精度保证后期建设需要,维护建筑质量,而作为一般性的建筑物,其细部测设精度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从技术角度看,细部测设精度是由工程性质、功能、材料和设计要求决定的,不能刻意要求精度达到哪类标准,如果建筑物细部要求不高,而实际放样又过于细致,不但浪费时间、精力,而且还会增加建筑单位负担,造成资金上的损失。但也不能过低,过低反而会出现质量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通常的细部要求是长度测设精度应不低于 1/5000~1/2000,角度测设精度应不低于“±20~+40”。
        3 施工测量原则
        施工测量是保证质量与安全的前提,需要全面遵循基本原则,确保测量数据符合建筑要求。为了保证各种建(构)筑物、管线等相对位置符合设计图纸,同时,能够为施工提供参照,在后期施工开始后形成分期施工、分批管理提供保证,测量过程中,需要全面遵循“先整体再局部、先控制再细部”的原则,通过基本原则的把握,全面实现精度测量目标。也就是说,首先需要在施工场地上做好相对测量标线,根据原勘测设计阶段初创的测图控制网要求,划定一个大范围的施工控制网,控制网需要保证协调统一,为后期细致的测量提供依据,根据施工控制网测设建(构)筑物轴线,以轴线为标准,进一步细化各测设建筑物的细部,比如建筑的基础、墙体、门窗等各个部位,使不同的部位能够在现场得到正确的体现,符合设计要点。施工控制网在建筑各个阶段都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在施工放样阶段形成详细的参照,在建设过程中,后期的验收中,均需要测量数据支撑,进一步确定建筑是否出现位移、变形的问题,更能够在将来建筑物改、扩建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依据。
        4 施工控制网特点
        4.1 使用率高
        控制点是建筑的参考,在各个阶段均需要用到,在整体建筑过程中,控制网密度较大,参照点多,对各控制点的精度要求较高,同时,任何一个环节均会用到控制点,如果控制点不清晰,则影响建筑物的精度,管理不当,则造成质量事故。控制点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标记不清会受到施工的破坏,只有合理设计控制点,使控制点发挥作用,才能起到参照的作用,这就要求控制点位置需要合理进行分布,使控制点更加稳定可靠,同时,也方便各流程的参考,所以说,要根据控制点使用频繁的特点,有效选择测定及桩点位置,全面做好现场保护,避免出现破坏,影响建筑施工。
        4.2 相互作用
        控制点有总体的和局部的,进行施工控制测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点位的关系,通过相互关联形成统一的控制,局部控制网精度往往比整体控制网精度高,就如前面讲述的一样,整个工程控制网可以对精度要求不高,但某个单元工程局部控制网一定要保证精度,也就是说,大范围整体控制网是给局部控制网传递起始点和方位角的,局部控制网才是建筑参照的重要数据,通过局域控制还能够形成自由发挥的自由网形式。
        5 施工平面控制网形式
        施工平面控制网是施工的参考,一般根据工程性质不同,划分成三角网、导线网、建筑基线方格网三种类型,不同的建筑选择的方式不同。选择平面控制网形式需要以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场地大小、现场地形、施工方案各种因素为导向,通过全盘考虑、综合测定,决定哪一种控制网格式。在实际施工中,往往会遇到地形起伏大的区域,面对这样的区域,一般会采用三角测量或边角测量法建立建筑控制网;地形平坦的区域,多是厂房的扩建或改建,面对这样的施工场地,有一些建筑物分布不规则,为了保证施工条件,需要使用导线网的格式进行控制网设计;地势平坦建筑物多的场地,多是密集工业园区,为了保证建设方便,则需要使用方格网的格式。具体来看,三角网一般布设两级,一级是基本网,是整体的把握与控制,对场地形成全方位控制;另一级是测设三角网,主要是对轴线及细部进行位置控制,二级控制是在一级控制基础上进行加密测量。导线网也存在二级格式,一级是基本网,主要以环形为主,另一级测设导线网,测设局部建筑物的网线。
        6 结束语
        建筑物关系到国计民生,只有全面保证质量与安全,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建筑物施工各个环节中,均需要科学的测量技术支撑,新型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无论对结构平面竖向传递或高程传递,其传递次数均大量增加,这也就对测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创新测量技术形式,掌握最先进的测量技术,才能有效服务好建筑项目施工,通过测量保证放样精准,全面满足精品工程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裴剑平.刍议建筑施工测量的监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1).
        [2]朱勇,邹宗良.建筑物的定位放样方法及其误差分析[J].山西建 筑,201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