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课程思政与有效课堂协同发展的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李桂芹
[导读] 摘要:当代学生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牢固的思想防线,拥有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条件。
        大兴安岭技师学院  165100
        摘要:当代学生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牢固的思想防线,拥有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条件。技工学校是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摇篮,将课程思政与有效课堂相结合,将学生的思政教育与知识技能培养融于一体,推动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我国的技术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技工院校;课程思政;有效课堂;协同发展
        一、课程思政与有效课堂协同发展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第一个维度是目标,主要体现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或者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通常指的是素质目标或者是态度目标;第二个维度是路径,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是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三个维度是作用,专业课程思政具有德育隐蔽性,作用就是通过慢慢渗透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一点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传授学生知识、锻炼学生技能,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有效课堂的内涵
        有效课堂的内涵,可以从四个维度来理解。第一个维度是学生,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怎么样”,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学习效果;第二个维度是教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怎么样”,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是否可以实现;第三个维度是课程,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载体,课程的性质、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及课程的考核标准,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可行;第四个维度是课程文化,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环境,课程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是由学生、教师、课程三部分相互融合、相互交织而形成的。打造优质的课程文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
        (三)课程思政与有效课堂协同发展的内涵
        1.课程思政为有效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有效课堂的实施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实施课程思政,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政素养,为人师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学生也才能“听其话,懂其事”。任课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政素养,才能将思政教育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更加准确得把握上课的节奏和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任课教师为榜样,通过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从而促使自己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有效课堂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平台
        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有载体和平台,离开了载体和平台,课程思政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教育,在技工院校实施有效课堂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元素可以将它“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技工院校实施有效课堂,要有一套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教学设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组织并开展课堂教学过程。通常情况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课程思政的元素是贯穿始终的。


        二、课程思政与有效课堂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学校与二级学院合作,培养“四有”师资队伍
        “四有”好教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四有”指的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且将这种理想信念慢慢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理想、有信念,并且通过课堂将这种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努力学习,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有自己的道德情操,为人师表、作风正派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学识,知识最终是要传授给学生的,这种知识不但包括文化知识,更包括技术技能,教师首先自身的基本功过硬,才能教授出高水平的学生。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懂得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平时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所以课堂就成为了培养师生感情最好的场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潜移默化的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等问题,增进师生感情。
        (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对,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有效课堂
        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对,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关键在于增加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接触交流的机会,主要可以通过三个路径来实施。第一,开展教研沙龙活动,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在高校,每个教研室都会有自己的教研活动时间,通常情况下,是自己本教研室的老师对教学工作的反思、总结之类的活动,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实行专业教研室与思政教研室对接,专门以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为目的,将教研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让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进行思维的碰撞。第二,开展教研项目,以“研”促“教”。专业教师可以与思政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教研课题或者教研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思政教师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较为丰富的思政素材,而专业教师可以将这些思政素材融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同时抓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思政教育,一举两得。第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在课余时间,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可以一起带领班级学生“走出去看一看”,校方当地会有不少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瞻仰名人事迹,访问名人故居,体会名人的伟大,以此激励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自觉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三)专业与企业协作,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有了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加入企业的业务操作,以情境教学的模式,利用案例分析或者小组任务的形式实施课堂教学。以笔者所在的统计与会计核算专业为例,前期,派遣专业教师与当地企业联系,下企业实习,自己亲身去体验企业的各项工作,并且与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岗位的技能要求。待实习结束后,教师将自己的企业锻炼感受结合对企业管理者的访谈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对课程知识进行重构,删除冗长不必要的知识点,加入企业业务操作,进而重新设计出新的教学设计。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本文将课程思政与有效课堂的建设结合在一起,对两者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与有效课堂协同发展的内涵,接着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结对、校企合作三个方面分析了课程思政与有效课堂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最后以统计基础课程的一节课教学设计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与有效课堂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路径探析[J].王诗渊.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5)
        [2]学生接受视角下技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刘方歆.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