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叶志翔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6期   作者:叶志翔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海绵城市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建筑融入了海绵的概念。
        北京禹冰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随着我国海绵城市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建筑融入了海绵的概念。海绵城市从概念上就是要把城市变成海绵,能存水、能滞水,尽量减少人类的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排水设计;应用
        引言
        功能多元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城市空间资源的极度稀缺,导致城市中相关设施建设受到空间制约,城市面临功能负荷过重问题。海绵城市理念便是应对城市发展功能负荷过重的一种有效途径,城市给排水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1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优势及原则
        1.1应用优势的分析
        海绵城市概念的核心是加强雨水管理,其在景观道路排水系统设计中的合理应用有以下三个优点:1)提高城市雨水利用率,通过雨水综合回收利用缓解缺水问题。2)有利于景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海绵体和地下管网,减轻气候和环境变化对城市的影响3)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整体情况,“新园”等“海绵体”增加绿地面积,具有景观效果。
        1.2海绵城市理念设计遵循的原则
        城市道路供水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生态保护原则,设计中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现有道路系统与供水设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协调。2)防洪排水原则,设计过程中将道路环境,气候条件与现有排水系统相结合,收集雨水,储存废水,减少城市洪水的发生3)经济原则,景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是工程设计中的大量人力物力,是尽可能保证系统质量的调整。
        2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给排水设计要点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给排水设计要积极更新设计理念和思维,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引导,来重新审视城市建设对给排水的各项功能需求和要求,由此来为顶层设计的优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能够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深入研究,来预见性的分析出未来城市给排水工作应具备的功能,以及应当承担的角色。由此来促进科学性给排水设计的实现,确保给排水工程、设施使用年限的延长,能够持久、稳定的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支持。二是,树立全局观。城市给排水作为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兼顾其相关设施、管网使用的系统性、连续性,更要做好给排水系统予城市其他建筑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协调好彼此之间的作用合关系,由此来促进城市给排水系统优势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要求,设计人员需要在给排水设计中明确标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雨水花园、屋顶绿地等的优化布局和设计规划。还要对人防工程、地铁、道路交通等对给排水系统的影响作出综合考量,以此来为各项给排水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和保障。三是,树立生态设计观。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引导,提升设计者对城市建设以及生态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使设计者能够真正的从城市生态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降低给排水工程建设对城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定最优的工程施工管理规划。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3.1人行道中渗透海绵城市理念的相关概念
        人行道中,对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道路材料的选择以及道路坡度的选择等方面。例如,应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陶瓷生态透水砖铺装等相关铺设材料,可以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理念。一方面,可以选用吸水能力较强的道路材料,确保雨水季节地面不会形成大面积的水渍,同时吸收材料在吸水之后,自身体积和性能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人行道路通常能够正常使用。在设计中,还需要保证人行道路具有一定的坡度,让雨水顺着坡度可以自然流入排水系统中,然后通过排水系统将雨水进一步收集和整理,通过一定的净化工作,使其被应用到城市绿化、城市保洁等相关操作中。

对道路材料进行合理选择,是提高人行道雨水收集能力的重要保障。新型道路材料的有效应用,不仅缓解了雨水对于人行道路的影响,同时还可提升城市抗洪、抗涝成效,有效调节地面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水分吸收后,可以起到养护道路的作用。基于相关优势和特点,开展A工程的给排水设计,是有效提升其水资源利用效能的最佳措施。
        3.2生态环境灌溉设计
        生态环境灌溉设计,是指在A工程中对绿化设施以及周边绿植等相关植被进行有效的灌溉设计,以生态环境的高度层次差,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结合植物的有效分布,以高低差的形式对雨水资源实现有效的收集,如此既可满足植被的灌溉需求,又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优化水资源净化系统和自动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局部的生态效应,实现城市市政工程的整体排放作用的有效提升,进一步调整城市局部生态系统,实现温度、气候、绿化等相关内容的有效改善,从根本上缓解热岛效应对于城市的影响和作用。
        3.3雨水过滤
        绿化带对于雨水的另一大核心功能,是对雨水的过滤功效。当雨水降落后,为了实现雨水的有效清洁,可以对雨水进行必要的过滤,通常需要铺设一层种植土,然后铺设部分砾石层,最后安装渗透管。当雨水被过滤时,部分水资源会渗透到地下土层,从而有效供给城市地下水资源,提升城市用水效率。
        3.4加强路面设计
        在符合道路设计自身标准的同时,应兼顾路面渗水能力设计,减低路面“钢化”程度,便于雨水能有效渗入地下,及时进入水系生态系统循环之中。既要防止雨水渗入对路基的破坏,又要利用路面排水,根据路面高低差,注重路基排水装置设置的环节设计,亦可在路面路基上层铺设防水材料。
        3.5城市建筑设施给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是重中之重,但若进一步提高城市海绵体的规模与质量,则必须进行全方位综合设计。让建筑“绿”起来。钢筋混凝土包裹着的城市空间,不仅缺少“绿色”生机,也不利于防水排水功能的发挥。设计中,应发展绿色屋顶,在屋顶设置绿化区域、绿色花园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减少、缓滞瞬时排水压力。让小区“绿”起来。强化小区滞水带设计,缓解城市整体排水压力。绿化种植多选用乔木、灌木,发挥树木的蓄水能力。扩大小区内绿化面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功能设计可借鉴道路绿化带设计方式,打造吸、蓄、排、净完整给排水系统,让广场“绿”起来。现今广场设计上过于追求“一马平川”,大理石铺设加简单的排水设计似乎成为广场的“标配”,导致广场与道路临接区域往往成为内涝的“重灾区”。故广场不仅要铺设透水材料,同时在广场周边要进行必要的绿化和相应的缓滞雨水的技术处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我们需要结合其建设需求和特点,对原有的城市给排水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调整,在综合考量各相关建设、设计因素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城市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水资源处理能力、抵抗极端天气的能力等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锡峰.“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4):231-232.
        [2]熊克芬.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4):121-122.
        [3]武朝阳.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35):239-240.
        [4]杨成民.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居舍,2017(34):131.
        [5]雷雨润.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南方农机,2017,50(05):2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