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黄华中学 657303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初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主要方法,更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需要所在。如何在初中阶段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学习尤为重要。鉴于此,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有着很多的优秀民族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地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进行拓展和提升,有效地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华传统美德;必要性;整合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背景下,教师应革新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和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尊重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积极以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认知水平上,有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而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价值属性与道德与法治培育观趋同,应该将我国中华传统美德融合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双赢结果。本文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必要性内涵进行分析,有效结合中华传统美德融合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及效率。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教育内涵及现实教育意义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其自身的生理与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心智不成熟的基础上,虽然自我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但是是非观还是较为薄弱,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没有真正形成,尤其在当前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上,无论好的讯息还是坏的讯息都无孔不入,如果不及时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那么在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局限理解上,将会走上人生的歧途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如:2016年5月16日发生山东照五莲一中学的中学生在厕所被殴打的校园霸凌事件,是近年几年来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教育事件,其殴打视频在网上疯狂流传下,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与重视。这些校园霸凌的背后,呈现出初中学生对法治的漠视。这些都说明了初中学生不仅法治观念较为淡薄,而且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可见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教育不仅迫切而且必要。从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下,道德与法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不行的,必然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得学生继承我国中华传统道德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懂得感恩、学会谦让、乐于助人、勤俭朴实等等,这样这样才能够在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学生未来健康生活及事业奠基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中华传统美德——选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融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拓宽教学,是极大促进学生进行成长与提升。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传统美德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应该甄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而达到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性与严谨性目的,这样才能具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塑造。此外,基于我国历史文化较为深厚,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能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国家、传统美德的认同感,为学生提供另一个视角,去看待传统美德进而对道德与法治将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许多国外书籍当中,有很多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介绍的书籍,其他国家都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宝贵的艺术文化珍宝。所以,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让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确保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完善和提升。
二、中华传统美德——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在选择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是否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样学生在认识中华传统美德中,才能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进而也就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推动性引导教育,最终在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教育下,将有助于成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才。例如,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上仁者爱人,儒家思想的精髓被时代传承下来,就是因为其具有符介社会价值观的思想境界。所以,教师在进行素材选取的过程当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符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学素材来进行教学拓展。此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传统中华美德进行融合。教师应当在选择过程中,注重需要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时刻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提高成绩,拓展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中华传统美德——以教材为主导的教学切入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想要提升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性,促进学生的高效化学习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要学会倾听的沟通艺术,积极与学生展开良好的师生互动,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基础情况和提升自己教学内容选择和策略实施的针对性。其次,根据了解学生的学情前提上,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引导,推动学生能够主动性学习与拓展,最后,教师要基于教材为载体的进行对中华美德的选择,如果实际上脱离了教材主体,那么就无法有效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就成为盲动性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诚实与守信》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古代的例子,如曾子杀猪,立木为信的典故,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对于诚信的评价以及重视,使学生能够根据中华传统美德来进行学习和拓展,学生也能够根据成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对课本的认知程度。然后,教师在根据学生已知生活的经验中个,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一些新闻例子,为学生正方向的鲜明对比,如,三鹿牛奶的“三聚氰胺”例子。这样将有效提升对课堂教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也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嫩李,从而在对比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程度,使得学生获得最大化的知识受益。
四、中华传统美德——以生活为教学切入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根据初中阶段学生性格特点较为好动,课堂中常常表现学习集中力不足,学习随机性较高,自身的认知性逻辑思维不成熟,所以在传统中华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将积极地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然后选择适合的生活案例,这样在进行德育的教育,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理解能力,从而保证课堂知识的及时教化率。同时,教师除了与学生多做沟通的基础上,也要与家长群体开展积极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校内与校外的生活状态,才能在选择案例过程中更加符合学生当下阶段的认识。最后,教师应该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有效将生活的案例为学生直观化、动态化、立体化的呈现出来,将一些成语故事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以一个成语概括一种生活行为,以一个成语解释一个生活行为,在成语故事动态化讲述上,学生自然有了基本的辨别是非能力,这样再看生活的一些问题自然有了正确的理解。所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情境式、沁入式的教学表现上,将大大提升学生与知识的交互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总而言之,在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整合教学中,必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有利益为教学出发点,这样教师在探索或创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上,才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满足学生的喜好,从而才能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蒋福军.浅谈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策略[[J].宁夏教育,2017 (2).
[2]杜立寿.中道德与法制课中如何传承中华优秀美德[J].学周刊,2018 (1) : 160-161.
[3]刘阳.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教育策略探讨[J].软件:电子版,2018 (6) :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