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3期   作者:沈世出
[导读] 道德和法治课程需要教师能够将“道德”和“法治”深度融合
        沈世出
        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五公镇中心学校   053900
        摘要:道德和法治课程需要教师能够将“道德”和“法治”深度融合,改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组织道德和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立足于新视角思考问题。因此,在掌握道德和法治内容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道德和法治的教育精髓。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在道德及法治教育中进行教学创新、进行新的知识教育等,并在本文中对如何有效实施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策略探究
        课程的开展就像音乐会一样,教师是乐师,学生是乐器,只有双方都处于完美的状态才能够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道德感情、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的重要阶段,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要有能力立足于道德和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感情,适应社会发展。
        一、强化社会实践,增强课程实践性
        在小学阶段下道德和法治进程的展开过程中,课程的开展需要能够避免只是以知识陈述为主,要以动态的方式推进。也就是说,要结合实际教育目标,完善并且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现阶段下小学阶段道德和法治课程教育的重要模式,这种方式的进行有效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
        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书桌或房间,整理好的书桌或房间在实际的班级群共享中拍一张照片,并在这样的共享平台上讨论各自整理的情况。如果某些整理不正确,可以鼓励其他学生纠正,这样能够让课程的开展从书本逐渐走向实践。这种实践性质的作业设置,能够让学生以较高的热情参与,并且教师在课程上与学生进行相关的课程互动,使学生能够以更认真的态度面对这种任务。在实践任务中,学生们逐渐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桌或房间。这样能够分担家庭的工作,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锻炼学生自己的独立能力非常有价值,不仅可以和学生进行实践性的互动,还可以在不同的内容道德和法治课堂上鼓励学生以实践性的方式进行。教师也可以设置相关主题,进行情景喜剧的设计和演出等。因此,让课堂呈现实践特征有助于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实际课堂效率。
        二、构建生活情境,强化课程体验性
        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小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快地理解相关道德和法治课程的主题。因此,在实际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教育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创造相应的生活状况,以情况为节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程体验。

让学生能够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同时促进了学生在现阶段下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效参与。
        以爱护水资源方面的学习为例,教师拍摄了一段小视频,都是体育课结束后洗手,然后水龙头出现问题,小水滴滴答滴答,视频中的水龙头是大家经常使用的真实场景。实际场景大家都很熟悉,能够引起学生自身的共鸣。学生看了视频后,可以鼓励学生思考,然后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平时用水的时候没有节约用水。小水滴就这样一滴一滴地流着,没有实现自身任何价值,手上的污渍也没有去除,没有成为草或小树的水分,就这样无意义地流淌着。当学生们能够意识到这种问题时,这次课程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很明显,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开展要把生活化的因素渗透到实际教室,积极构建生活化的状况,鼓励学生对相关情境进行反思。这就要求学生对实际教育主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使实际课堂体验处于更深入的状态。
        三、改变课程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性
        新课程所倡导的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是以实现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途径。因此,要改变过去只主导考试成绩的评价格局,将学生道德和法治课程知识掌握情况、道德和法治课程实践情况等全部纳入实际课程评价,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根据道德和法治课程诉求来逐步的调整自己,实现学生在当前阶段下的有效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师需要能够积极创新课程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在现阶段下的课堂参与性,进而落实学生在小学阶段下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记性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言行是否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鼓励学生互相评价,相互指出对方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各种因素,整合考试成绩、学生评价,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报告,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自己现有的缺陷和不足,以此为基准进行相关调整。课程评价方式的调整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旨在积极发挥学生多方面行为主体的协同效应,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入更加完善的状态,激励他们参与到实际的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学习之中,进而实现更理想的多元化评价格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学校、教师、家庭、学生各方面的功效。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道德感情、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的重要阶段,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要有能力立足于道德和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感情,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莹. 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226-227.
        [2]梁宇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8(29):75-76.
        [3]张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8(42):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