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较,有着更为强烈的社会实用性。但是由于其物理概念和理论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较为抽象,再加上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离,使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潜意识里认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无关。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引导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学习物理。下面,我关于生活化教学谈几点想法,希望可以给广大的物理教师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物理学科是学生高中学习阶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高考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个阶段教育中的逐步实施,对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地交流和传授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而提高学生参与度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灵活使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它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和物理知识的隔阂,辅助教师直观地展现物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物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促进学生的吸收和学习。
一、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物理学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息息相关,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去解读。生活化教学可以把抽象、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以简单、熟悉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来,使物理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有趣生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物理对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推进作用,不由地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也能使学生应用已学的物理知识解答各样的生活难题。
二、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引入生活化的素材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素材,就是要深刻分析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日常,它可以给物理课堂添加更多的乐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物理知识。物理来源与生活,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以物理的视角解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多多观察生活中各种现象,收集和整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用这些素材来呈现抽象的物理知识,让学生从心底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部分知识时,我在课前询问学生们认为什么与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关,学生们都认为速度与质量有关。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个错误的结论,我准备了两个质量相等的空矿泉水瓶,将其中的一个空矿泉水瓶揉成一个圆形,再置于同一高度落下,学生们发现质量与落体速度无关。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们展开了进一步地探索。
如此,通过引入生活化的素材引发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
2.设置生活化的情境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生活中的各样现象和情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一,它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熟悉之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进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部分知识时,我是这样设置生活化的情境的: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个视频,它讲述了游客到北方游玩,却经常滑倒在覆盖了冰雪的路面上,于是他的朋友给他买了一双防滑鞋。看完这个视频后,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解释他在冰面上容易滑倒?防滑鞋是什么原理呢?”如此,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了生活离不开物理知识的客观事实。
3.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物理知识学习的场地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应该将学习的场所适当延长。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能够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让学生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布置适当的生活化作业,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部分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新学的物理知识的印象,我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布置了一份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回忆或者观察自己家的电器使用情况,判断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并画出家庭电器的电路图。如此,通过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巩固了刚刚学习的物理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它能以科学和客观的角度呈现生活中衣食住行。因此,身为高中教师的我们要理解学生面对抽象的物理知识出现的畏难心理,跟随新课改和科技发展的步伐,搜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生活内容和素材,灵活科学地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入生活化素材,设置生活化情境,布置生活化作业等方式将生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切实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冲.浅析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7):18.
[2]王安.生活化教学——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24):14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