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枝梅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长春中学 236647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习达到的高效化。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知识表面上,还需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建立与社会相连的载体。下面,本文就对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性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到同行教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教学;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重难点,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也是教师一直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兴趣无法发展,学生加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记忆效果也不明显,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师生之间得不到互动。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重视起来。通过有效转变陈旧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实情,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活动,学生兴趣得到了有效发展,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道路上行走更远。
一、微课预习,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自行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以此来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阶段是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过程,在此阶段中,自主学习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但是,在应试理念的影响下,为了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会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复性记忆,学生没有机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根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结合课前预习和微课教学,为学生设计微课预习环节,提出相应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部分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时候,教师先从网上找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故事、视频等内容,将相应文字和教学内容整合起来,设计成微课形式并发给学生。接着,教师在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告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做什么、完成什么,而这些学习任务就是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直接反馈,也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最好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以及课后习题等设计题目,如,看完视频后思考,这些人的想法对吗?给出你的理由和想法。然后,发送到学生的学习平台中,让学生学习了解。如果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做好记录,带到课堂中在思考。学生根据微课中的学习任务,通过预习教材内容和合作探究,一一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而且对于要预习的内容也比较清晰了解,从而有效提高了预习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为后续教学打造基础。
二、创设情境,发展学生兴趣
人的兴趣使然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当学生拥有了学习乐趣,学生才会在心理的驱使下,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记忆知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会选择直接从文本的表面反复地背诵,这样很容易遗忘或者出现混淆,从而降低自身的学习动力。而情境学习是一种生动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自由地想象,将不易理解的文字内容转变成动画内容贮存在自己的脑海中。学生可以经常进行回想,达到对文本的反复记忆。所以,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学习中,发展兴趣,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情境教学中,影像资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情景教学。相比较让学生去实地观察,不如为学生呈现视频、图像更为便捷。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在学习“生命的思考”这部分单元内容的时候,由于没有机会引领学生去烈士陵园、地震现场感受,学生可能无法直观的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所以,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生命有关的视频资料,整合到一起,并加入文字解释。之后就为学生展示相对应的影响资料,让学生直接体会其中生命的珍贵性。为学生创设具体相关的情境,学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参与其中。同时,学生在感受图片、视频的过程中,还能积极思考生命的珍贵,树立真爱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在体会生命的价值后,启发学生从生命的价值中积极思考生命。而运用这样的方式,用影像资料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兴趣得到了有效发展,还能在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记忆知识。
三、结合时政,拓展学生视野
时政材料是根据近期发生在国内或者国际上影响力比较大的事件,而制作的报道和新闻材料。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时政材料的运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解释时政材料中出现的原因、影响和作用,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将时政材料运用到初中合作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参与民主生活”这部分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公民行使权力的方式”等教学知识点,教师就结合时政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教师将时政材料“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时政材料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出相关的小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小组内部中相互交流和探讨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时政材料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能在自己熟悉的教学中,自由的想象和思考。当然,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发展学生兴趣,学生更愿意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强化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团队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造基础。
四、体验生活,培养良好品质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提升自己的价值。对于初中生来说,良好品质形成的有效突进来源于他们对生活实际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重难点,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来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明德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在社会中成长”这部分道德与法治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我为社会做贡献”的知识要点,理解如何在社会中成长、教师就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如,教师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帮助老人、去路口协助交警指挥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等活动方式,来感受自己为社会做贡献的道德品质。这样能让学生真正与社会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从内心有所感、有所悟,有助于学生德育品质的提升。运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实际,既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学生会不自觉的加入到学习活动中,还能从生活中感悟出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转化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实情,结合学识内容和情境教学,通过微课预习、创设情境、结合时政以及体验生活等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摆脱原有低效的学习方式,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还能保持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动力,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晓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8):100.
[2]谭吉华,唐顺利.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2,05:85-89.
[3]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