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机制的创新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3期   作者:高雪原 贺文东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开展了
       高雪原 贺文东
        山东省禹城市安仁镇中学 2512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开展了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意在通过转变教学模式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探究角色,以此优化学生的学习结构,带动学生深层学习素养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应该从课堂内部的教学机制的创新工作入手,通过对内部各个环节所进行的优化,在整合过程中带动整体教学模式的有效变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机制
        新课程改革活动是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师的教学模式创新活动,它的主要目标是引导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变革,使学生能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以此使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而是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理解与深层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从课堂中的教学机制创新入手,通过优化内部教学机制的方式,使整体课程能够在整合作用下实现真正的模式改革。
        一、创新启发设问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模式下,教师为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首先应该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设问机制进行创新。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之中,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的加快,而常常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直接思考,这也直接导致传统课程中的教师设问更加偏向于线性问题,其以直线型的问答模式引导学生直接得到答案,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思考,使其对知识的掌握常常相对较为浅显。为此,教师应该以启发性作为具体的方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设问机制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启发设问之下真正地对问题内容进行更为主观的思考,促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化。
        例如在《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即可以以启发性为原则跟随教学进度的不断深入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设问框架之下对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式的探究。学生将在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结构下同样以相对连贯性的思维对书本内容进行探究,并在思维活动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通过自主思考完成了对设问内容的回答。这一探究模式使得课堂设问由传统教学中指向性较强的线性设问转变为了渐进性的探究设问,使学生能够真正在问题的启发下不断完善自身对于公民权利这一概念的具体认知,并在渐进结构下建立起牢固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真正在问题启发下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全面且深刻的理解体系。
        二、创新媒体展示机制
        在以往的课程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受限于表现方式等客观因素,在教学中常常以书本素材为基础,以语言表达为辅助为学生塑造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内容的基础表现场景。这一表现模式相对较为抽象且具有一定的单调性,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相对良好地完成具象教学内容的目的,不利于学生课堂学习基础的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之下,教师应该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数字化教学工具,以此将媒体资源有效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之中,以此推动课堂教学内容展示机制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媒体资源的观看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以及具象的概念认知。
        例如在《网络改变世界》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即可以通过对媒体资源的利用在课堂中创设起了媒体情境,以此优化课堂之中的展示机制,创新了数字化的表现结构。在教师所展示的图像媒体、视频媒体等资源观看过程之中,学生能够更为真实地看到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使得学生能够对网络的实际方法建立起更加具体的认知。这一媒体展示机制的创新应用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形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媒体情境对教学内容所进行的具象作用下,学生往往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教学内容,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创新分层合作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并保障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探究效率,教师常常利用合作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中的自主探究实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合作教学法真正契合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个体进行分层的方式,创新分层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在分层小组中更好地完成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促成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正视发展挑战》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即可以在教学环节中按照学生以往所表现出的学习个性对学生进行了小组划分,使学生小组的人员结构形成了“一带多”的合作模式,并引导学生在该模式下开展了互助合作活动。在该合作机制下,班级学生能够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在小组内寻求帮助,而小组成员中相对能力较强的同学则负责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或是对小组成员思路的系统整合。这一互助结构的合作机制能够极大地强化小组在探究过程之中的凝聚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探究与思维的整合活动,最大化地发挥出合作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小组中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
        四、创新多元评价机制
        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往往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反馈之下更客观地审视自身的学习成果,从而使其在相对自主的反思活动中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真正地在查漏补缺中实现学习水平的有效进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评价环节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通过丰富评价主体的方式创新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参与到评价环节之中,促成其学习水平的有效进阶。
        教师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自主评价的方式使学生成为了评价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实现对课堂评价环节有效性的优化。例如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之下首先对我国存在的机遇进行了自主的分析,之后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学生系统地讲述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使学生同时拥有了自主思考的答案与正确答案。之后,教师需要继续要求学生将两种答案进行对比,使其对自身的答案做出评价。这一评价过程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之后学生将能够有针对性地评价自身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使学生能够深化自身对问题的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思维模式,优化其自主探究的结构,并且真正掌握我国所存在的机遇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评价的方式,创新出生生交互性质的评价机制。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班级学生对“在与朋友发生冲突时应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思考,由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素养还处于初阶的培养阶段,学生所得出的答案相对较为片面。然后,学生将通过教师的组织以两人为一组的方式将自身的答案进行了交换,并在教师的要求下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价。这一评价过程能够使初中学生更加客观地审视他人的思维成果,并细心地从中发现不足所在,进而在为同学指出不足的同时根据他人的思维成果对自身的答案进行审视,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思维模式,使其在交互评价之中更好地完成探究实践。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号召,应该始终意识到各个环节教学机制在实际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意义,并由内部的环节创新入手,以此影响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使整体教学模式在机制的创新与作用下实现优化,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照粉.探究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32).
        [2]张成贵.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南北桥,20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