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 许良云 吴忠钦
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中学
自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我国,导致全国学生在新学期无法正常开学,学生们只能在家里利用国家网络云课堂资源和学校组织的钉钉平台直播课进行自主学习。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学生们能否有足够的信心来克服在家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本文试通过研究我校高中学生近期疫情影响下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波动情况,采用网络直播课结合有效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们自信心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应对挫折与困难的重要人生财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自信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本问卷通过我校高中学生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自信心”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开展直播课过程中有助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教学手段,对进一步开展直播课来说至关重要。
一、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学生们的心态调查
表二 我校学生在疫情期间面对学习状况调查
从表一、二来看,65。32%的学生存在紧张害怕的心理,超过90%的学生担心延迟开学会影响自己的学业,但只有65%左右的学生“很赞成”在家学习,还有近35%的学生抱“无所谓”或者“不赞成”的态度。这一问卷数据说明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需求,但也反映出部分学生习惯存在问题,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自信心不足。
二、疫情期间设置的网络云课堂和钉钉直播课的成效调查
表三 我校学生在网络云课堂和钉钉直播的成效调查
表三数据显示我校65%以上的学生很赞成学校开设直播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习惯有老师引导的教学模式,70%以上的学生在家自学都存在着一定的惰性。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想利用疫情这段宅在家里的时间把“停课不停学”真正落到实处,但是他们也会存在严重的干扰问题——惰性,而产生这种惰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为家里学习环境不如学校学习环境单纯,干扰因素较多;二是因为高中的学习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自己研读网络资源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心理上容易产生了畏难情绪,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
表四 我校学生对直播课与网络云课堂的评价调查
表四显示近60% 的学生更加认可直播课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任课老师这种更接近于面对面的直播授课方式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容易让学生强化被重视的心理,通过老师外因的感染和激励可以促进学生动机,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持较长时间的良好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成效。
表五 我校学生对直播课学习的自信心调查
从表五来看,81%的学生认为采用适当教学手段的直播课方式能够提升学习的自信心,由于直播课是一种接近于课堂面授的教学方式,更接近于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从而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高度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而自主学习的信心不足。同时,又因为直播课程在互动性、约束性等方面和面授式的课堂教学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只有不到19%的学生对直播课学习期间不掉队“有信心”,这一数据进一步说明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严重不足,授课方式出现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使其学习信心出现动摇,也是学生多年来学习习惯的被性动和惰性对自信心负面影响的表现。
三、直播课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所帮助。
表六 我校学生学习自信心提升相关因素调查
表六问卷问题旨在探究与学生学习自信心提升的相关因素。从问卷答题情况来看:
首先,学生的自信心与教师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在惰性的被动学习习惯趋势下,学生基本上失去了依靠自身主观努力提升自信的能力,他们将教师的行为诸如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话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作为培养自信的重要依赖,选择的比例都超过50%。尤其在网络直播中,学生对网课的效果不能完全信任,这时教师网络授课的风格、语言乃至平台上用图片或表情工具表达的一点点鼓励,都对学生学习自信的提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其次,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听懂了课、成绩提升、觉得问题简单等在学生看来是提升信心的有效途径,超过70%的选票给了这些选项。但这些或浅或深的学习效果不完全由学生自我把握,而是需要教师的共同参与。特别在网络授课环境下,学生对网课本身的信心不足会和对原本学习效果的不自信产生堆叠,从而对教师的指导和关心产生更大的依赖,由此将教师的影响再次推到前台。
最后,学生的自信心与客观学习环境也成正相关。传统由教师主导的一元化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受学生欢迎,他们希望能更多的参与课堂,更多的和教师互动,表现在情境教学、主题教学大受欢迎,在参与感中培养自信心是学生自然的思维结论;同时,授之以渔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训练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提升自信,因而构建思维模型对学生而言也是友好的。尤其是网络状态下的授课,学生对创新教学环境的需求更迫切,优先选择这三种环境的学生都超过50%,须知教师是课堂环境的创造者和设计者,归根到底还是应由教师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灵动地创设学习环境。
三、改进思路
(一)给予学生信任,以耐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
“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非常敏感,教师应通过积极期待、鼓励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太正确或错误时,通过积极方式,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时时提醒学生发言时要有激情,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鼓励学生要勇于尝试回答一些难度大的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表达信任的方式其实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通过表情工具、图片,甚至是虚拟的“打赏”方式给予鼓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他们的心底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目的。
(二)尊重学生人格,用激励恢复学生的学习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越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就越 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损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学生本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能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对学生批评训斥,导致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尊重学生人格的方式就更加灵活多样,简单地改变一个称呼,称学生为“亲”,能诙谐的拉近师生的距离,一个“亲”字,就能“亲”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亲”出和谐与效率。正如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尊重他们。”
(三)调动学生热情,用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教师要想学生提升学习自信,就必须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引导学生激发自信的最好途径。幽默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因素,关怀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外在因素。将幽默引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生机;将关怀引进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气息。在网络环境下的幽默和关怀其实具备很多优势,一个“棒棒哒”的表情是幽默,一句得体的网红语言也是幽默,一个私信“听懂了吗”是关怀,一次特别的截图留念也是关怀。在幽默和关怀的环境中成长壮大的学习兴趣必将对学生的自信心带来不可思议的激发作用。
四、具体措施
(一)巧设练习,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所以我们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生动活泼、灵活新颖、一题多变、适合各层次学生的练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不同的练习,获得同样的成功感。我们对练习的层次、方式、题型等做科学的安排,适时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竞赛、开发性练习等。此外对学生练习的及时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满足便是得到教师的奖励,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练习毫无反应,否则学生将失去做练习的兴趣。
(二)坚持面向全体,不要忽视任何一位学生。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生比较踊跃发言,而有一部分学生则非常胆怯。如果教师对那些胆怯的学生经常不提问题,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逐步重塑自信心。
(三)着力培育自信群体心理,营造相互鼓励氛围。也就是要求学生不要对那些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同学报以不信任的目光,更不应该对他们进行嘲笑。让不够自信的学生在同学的鼓励中得到信心和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那些总是反应迅速、很快举手发言的学生,一方面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把一些更难的问题让他们来解答。
(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锻炼机会,增强自信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要由浅入深多设疑问,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争议去解决问题的难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五)重视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事实证明,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真正的学懂,是提高学生课堂自信心的根本途径。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技巧的同时,要适当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让学生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自信。
本文系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MJYKT201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