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文
西宁市城北区友谊学校810018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完成融合,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创新和革新的机遇。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教学效果也会变好。本篇文章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教学的融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实践教学;融合
前言:
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与课堂实践教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重点发展方向。现阶段,信息技术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常用教学方法,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和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对于开展情境教学、转变数学知识表现形式、突出教学重难点等具有较大帮助,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情景,提高学习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要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学习的效率才能有所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和真实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方法,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果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生动、形象、新颖且富有趣味性的导入,就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认知机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衔接新旧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导入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导入的新颖趣味性。
比如,在学习“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应用提前拍摄好的交通信号灯变化视频,让学生感知交通信号灯按一定规律循环变化的情景,既结合了小学生已有的经验,又恰当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迅速理解循环的意思,还能激发出学生想学习循环小数的欲望,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定理等逻辑性强且抽象的内容,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会有困难。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或者学习的方法不够有趣,学生就很难提起学习兴趣。教师若能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公式、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制成课件、动画或视频,让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发现并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学生就可以愉快、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基于此,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有效的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二、应用信息技术让抽象变清晰,展现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学模型和公式一直是数学教学难点问题,抽象的理论和公式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在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公式变成图画的形式,展现变化的过程,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清晰,加强学生对于公式的理解。学习数学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小学生完成数学思维的建模。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已有现实经验为题材,以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为载体,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引导。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利用视频展示实物和习题,应用多媒体做成动画和视频等,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比如,学习《扇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扇形物品,同时再展示学过的圆形,让学生先找出圆形的圆心角、半径和直径。其次,在圆形上找出一些扇形,再用不同的色彩标出找到的扇形。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并得出扇形面积的大小是由它的圆心角和它的半径决定的结论。这时候引导学生共同推导和学习计算扇形面积的具体公式,学生就快速理解和牢牢掌握。
三、应用信息技术减少学习难点,解决教学难点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还不足,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及一些难懂的知识不容易理解。在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多公式,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很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效果不好。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衔接难懂的知识,用图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对学生难以掌握的重难点问题,借助信息技术,以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向学生进行呈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效融合的途径之一。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将前面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将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作对比,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思考两者的联系,最后借助动画的效果来演示两者具体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寻找共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来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四、应用信息技术让生活进入课堂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所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小学生已有的认知入手,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和动画等功能,创造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生活材料,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数学知识也会因接近生活而具有趣味性。
比如,以“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屏幕上分享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图片。如汽车轮胎、课本、滑梯、皮球等实物照片,通过照片将要学习的抽象图形,与学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建立联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借用积木等实物教具,让学生拼出图片中的实物,引导学生将这些积木分类,通过视频设备将学生的分类结果进行展示,并选取按形状分组进行进一步引导教学。另外,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借助视频复习长方形面积的公式以及推理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只有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记住并学会和运用这个知识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呈现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照片、图形、图案等,让学生巩固复习,自行计算其面积,从而促进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用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总结: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是当代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跟上时代步伐的需求,是当代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不断去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乐趣,降低数学学习和理解难度,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和实际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翁昌娣.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J].新课程·小学,2017,(6):134,136.
[2] 王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8,13(1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