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大兴区102600
摘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指引站房建筑设计并深入思考站房及其周边形态特征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尝试考虑从城市空间设计的角度出发,反向指引建筑的设计方法,从而使得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态相契合,达到站城融合的新目标。更好的促进建筑设计的新思路,空间形态的新方向以及城市发展的新态势。
关键词:武进站、地域文化、城市空间、站城融合
绪论:
新建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位于江苏省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线路呈东西走向,线路全长278.53km,是沪宁通道的第二条城际铁路。新建线路起于南京市江宁区,止于苏州太仓市,由在建沪通铁路引入上海枢纽。武进站为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上的中间站,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车站为桥式站,车场规模为2台6线,设450m×12m×1.25m岛式中间站台2座,设与站台等长的有站台柱雨棚。站房为线侧下式站型,总建筑面积12000㎡。
1.站房设计特色
武进区隶属于江苏省常州市,地处江苏省南部。常州,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境内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优越,其春秋淹城旅游区位于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淹城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 2700 余年历史。
武进站设计以“山水连绵,园意新城” 为设计理念,将江南园林景观融于高铁站房空间意向设计,打造“屋下有园,园外有廊”的美妙意境。以屋顶为意,提取江南意向,将新城的繁华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建筑采用凸字形平面,有效的增大了候车厅空间进深,减少了建筑面宽长的不利因素,丰富了建筑立面层次。
为凸显江南特色,设计结合呼吸庭院,打造园林式候车空间。庭院景观与候车空间相互渗透,并为建筑室内提供光照,有效解决室内通风问题,提升旅客候车体验。旅客服务平台围绕呼吸庭院布置,可使游客在休憩、用餐时体验庭院景观的空间情趣。
设计充分考虑武进的地域文化特色,将其抽取提炼应用于站房的设计之中,起伏的屋顶轮廓,表现了武进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特征,也体现了苏式建筑飞扬连绵、轻盈活泼的建筑个性。格栅的疏密变化和幕墙的穿插,形成虚实的层次对比,为候车空间带来丰富的光影变化。方案结合建筑平面功能,运用共享庭院,打造新型园林式候车空间。方案结合进出站人流流线和建筑功能,运用下沉庭院,影壁墙,雨棚,廊道,打造新型园林式候车空间。自然景观围合式的建筑空间,形成人在园中走的建筑体验。在阳光照射下,通过影壁墙的空隙透出庭院斑驳树影,使候车空间趣味盎然。
2.站城融合发展
基于武进站的建设,结合武进站站前广场的规划设计,统筹考虑轨道交通、市政交通(公交、长途、出租、社会、网约等)、人行交通等的枢纽布局及流线组织,从而使得建房与周边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和谐统一。
武进站周边为建成区,工业厂房密集,拆迁成本高。周边道路有凤栖路、龙跃路、龙卧路、凤鸣路等,对外出行路网体系基本形成。东侧为新建成的轨道交通1号线,站房距离地面出入口最近距离为45米,换乘条件便利。
2.1规划思路
(1)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高铁服务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地区发展带动作用的方向。高速铁路最有竞争力的距离约为500-600公里。最有优势的通行时间是2小时。因此,高铁车站对城市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城市商务、创新研发、旅游活动的增长,同时在火车站周边地区带来商务办公、会议、研发、商业文娱等城市功能的集聚,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2)形成城市新的增长节点随着高铁与城市地铁、公交、长途等城市公交体系的整合,在高铁站形成对全市开放的交通运输和服务枢纽,是公共交通换乘中心。
高铁站及其周边地区不再是以往单一的交通集散空间,而是整合交通服务、商务会展、商业文娱、信息、研发的城市新型功能混合区,并可以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经济交流地。
(3)促进城市门户形象提升过去火车站地区是单纯的城市对外交通集散地,周边集聚的商业类型层次低、环境差,往往成为城市“脏乱差”的典型地区。如今,高铁站及其站前区逐渐发展为城市新的活力地区,成为各地展示形象和特色的城市标志性门。
2.2规划原则
在枢纽设计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生态绿色、高效便捷,超前规划等规划原则,将其打造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出行生活的需求,形成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传承创新”为理念,致力于创造:站城协同新典范,交通中心新模式,高铁站房新形象。
(1)统筹考虑道路、站场等各类设施要素,超前规划、留有余地,为未来建设发展预留足够空间。
(2)集约布局,缩短乘客换乘距离,提高换乘的便捷性,实现集疏畅达、无缝换乘。
(3)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落实于规划实践中,车流分离、人车分离,提高舒适性。
2.3创新模式
针对武进综合交通枢纽,统筹规划,集约用地,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整合各个车场的布局方式,研究高铁、市域铁路、公交、长途车、出租车、社会车的综合换乘方式,打造区域性综合枢纽。同时研究各个交通方式最便捷高效的换乘方式,尽量避免流线交叉,缩短旅客换乘时的步行距离和时间,实现真正的“零换乘”。梳理交通流线,使流线更加简洁、合理、顺畅,追求高效快速的进出站及换乘模式,综合考虑车流的到达方式和离开方向,科学布局站区内的道路体系。同时整体布局有别于传统的交通枢纽,新模式是将站前广场作为以景观性为主的绿色空间,其他交通设施尽量安排在地下空间,为城市留出可开发的城市用地空间,同时以出站流线为导向,形成综合换乘大厅,通过综合换乘大厅连接其他交通设施,形成便捷高效的立体综合换乘枢纽体系。
2.4设计亮点
(1)本次设计以武进站为核心,秉承零换乘、便捷性、高效性、土地集约的原则,采用立体交通的疏导方式,打造集高铁、城市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轨道交通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2)通过对站前广场及社会停车场、公交汽车站、出租车停车场、城乡、城际交通等地面层进行交通优化组织,同时考虑与周边路网的连接,规划建设成一个集铁路车站、换乘中心、公交车站、出租车站及社会停车场、长途汽车站、
(3)结合整体布局形成一个换乘中心,连续人行空间,进出站人车分流,实现“立体交通,快速疏解”的城市愿景。
武进站及武进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从规划选址到总体布局,再到地面站房与地下枢纽换乘的接驳联系以及站房的细节特色特征,无一不体现了其地域特色的沿用及建筑与城市空间关系的互通等特色,体现了站城融合的城市新面貌。
3.结语
通过对以上角度的阐述分析,武进站及枢纽的建设充分落实贯彻铁路总公司“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的新发展理念要求,以“精心、精细、精致、精品”的建设要求,和客站设计“站城融合”的设计新理念为目标。鉴于我国目前铁路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每年众多铁路客站的建成与投入使用,尤其在土地资源集约,经济发展前列的城市,仍需在不断前进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站城融合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花;;站城融合[J];建筑技艺;2019年07期
[2]靳聪毅;沈中伟;;基于“站城融合”理念的城市铁路客站发展策略[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年03期
[3]郑健;;聚焦安全 提升品质 深入推进铁路客站科学发展[J];铁道经济研究;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