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程
浙江省新昌中学 浙江省绍兴市 312500
【摘要】从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起,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成为了推动地理学科课程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经过老师和专家们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表明,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本文以《交通布局的区位条件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给出在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具体课堂与实践方案,为地理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与实践;交通区位条件;区域发展
地理核心素养内容为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笔者以高三一轮复习《交通布局的区位条件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例,论述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方法和心得。
一、读图分析 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以“交通布局的区位条件”教学为例,采用课堂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金沙江溜索”作为探究主题,在课堂中呈现的是微观化小区域范围的地图,在选图上运用GoogleEarth三维卫星地图,引导学生总结出地形判读的三种常见方法:①图例辨析法,可以根据图中图例信息直接判读,例如山地、河流(河谷);②区域辨析法,根据经纬线指向的具体地形区,进行相关的判读,例如我国东经100°,北纬30°可以准确定位横断山区;③等高线辨析法,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和数值,判别相应的地形。
在课堂开展的过程当中给定一些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溜索”,抛出问题:溜索作为传统的渡江工具多出现在哪些地区?从而引出影响交通布局的区位条件。在回答第一个问题过程中,学生们结合给定材料和卫星地图中的地形、经纬度等内容,能够较容易的回答出,继续做进一步的引导,把问题放大到影响交通布局的区位条件,补充相关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整个答题过程中,首先学生通过经纬线进行区域判读——我国西南地区,再提取图例,标记点有河流,最后判读等高线图。
二、构造建模 培养综合思维水平
综合思维的应用可以通过地理建模来实现,课堂上和学生们探讨溜索成为金沙江河谷两岸的主要交通方式的原因,先从自然条件开始分析,在学生回顾原来的知识和原理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微观方面,结合五大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要求学生自行建模,归纳总结影响交通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见表一)
表一 影响交通布局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 地质 气候 河流 土地...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状况 资金水平 科技 政策 人口...
在建模后,结合综合思维的模式学生更加清晰认知交通布局的区位条件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此时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的优势条件。综合思维与地理建模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明确地理核心素养所涉及的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归纳推理 树立人地观念意识
人地协调观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作用大小,最终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结合材料分析:“溜索改桥项目的实施,对金沙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此问题体现的是溜索改桥对局部区域的特殊性问题,在课堂中先反问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前面的分析建模于本题,学生明确表示不可以,可是如何入手同学犯难,这题的特殊性引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笔者进一步进行引导:“新课标卷的设问特点是‘小口切入,纵向推进’的,一定要找准这个小口在哪里”。此题强调的是对金沙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在我们明确了区域背景之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组织答案:①交通、②就业、③对外联系、④文化交流等,通过对一个小尺度的区域背景进行分析后,引领学生归纳由点到面的类问题:交通线的意义评价,可以从以下角度。
(见表二)
表二 交通线意义评价
交通线意义 经济 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资源 促进区域资源的开发,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
交通 完善交通网
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
社会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人员、物资、文化、信息的交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地观念应贯穿每一堂地理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让其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享受自然环境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
四、实地考察 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课堂中通过对“溜索”这一交通工具的分析,学生们基本都能归纳出交通布局的区位条件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一目的,可以开展一次地理研学旅行。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研学目的:自然环境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2、研学地点:新昌县镜岭镇穿岩十九峰景区
3、研学对象: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
4、研学时间:待定
5、研学过程:早上从学校出发,途径新镜公路(部分沿澄潭江),沿途可以分析道路和河流以及地形之间的联系;到达目的地之后,讲解有关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山脚下采集一些红色砂岩和一些风化物,落实风化物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接着开始登山,借助手持GPS记录高度的变化和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引起的更替;到达山顶后,在两座山峰之间有一座索桥,类比课堂中的“溜索”先分析,再体验,让学生做到充分认识;在山峰另一侧崖壁上观光体验玻璃栈道,近距离接触崖壁上的岩石,借助地质锤学生采样并拍照;最后下山途径水面独木桥回到集合点,结束本次研学旅行。
6、研学总结:回到学校后布置心得体会,制作有关地形模型,设计一些交通道路,学生完成总结报告,教师对学生的总结报告作出相应评价,教师评价表格见表三。
表三 教师评价表
地理核心素养 评价内容 教师评分
区域认知 对区域位置和特征的认识深刻
综合思维 能从多角度、多要素进行分析
活动报告结构完整,分析深入
活动报告逻辑清晰,论证严谨
人地协调观 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程度
由特殊问题到一般问题的归纳
地理实践力 组员分工明确,组内合作情况
组员态度端正,全体参与情况
能够对调查数据作图表化处理
模型制作及总结报告完成情况
总分
注:各评价内容满分均为10分,总分100分。依据达成情况将评价内容分为“优秀”、“良好”和“合格”。
在进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时,需要地理教师掌握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寓教学内容与形象的具体情境之中,使地理知识的活化和趣味化。通过和谐的发展观,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关注社会问题,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等途径来增强地理实践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段明婧.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渗透方法[J].文理导航,2017(7)
[2]梁美盈 王艳婵.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