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0期   作者:孙希涛 李素君
[导读] 中学历史课时少,任务重,这是对历史教师的严峻考验

        孙希涛 李素君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文山中学
        邮编:261300
        摘要:中学历史课时少,任务重,这是对历史教师的严峻考验,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求实效,从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到小结、评价与反馈都要完成。要强化课标意识,让学生有的放矢;精心创设情境,上好导语课;丰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减少无效环节;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构建思维导图,整体把握结构。
        关键词:重视课标  优化课堂  延伸课外

        中学历史课时少,任务重,这是对历史教师的严峻考验,其现状和所处地位决定了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求实效,从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到小结、评价与反馈都要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既要重视优化课堂,又要注意课外延伸。我在平日教学中多管齐下,收效显著。
        强化课标意识,让学生有的放矢。课标是导向,目标是灵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课堂评价都要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它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三个因素:教材、学生和教师。教材的重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又是实施目标的前提。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个性也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引导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推进,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与管理,有竞争功能;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因此每节课前我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指出重点和难点,同时目标的表述要科学,实用,具体化,必须与学生适切,与教材适切,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而一堂课的目标达成与否,达成到什么程度,最好是当堂检测,及时修正。
        精心创设情境,上好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能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历史的兴趣,提高学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也能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导语的设计没有固定格式,但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并能围绕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它可以幽默风趣,活跃气氛;可以运用典故,抛砖引玉;可以透视热点,喜闻乐见,也可以关注学生,投其所好。我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内容,精心创设情境,用生动、形象和富有情趣的语言导入,可以是一张扑克牌,可以是一个小视频,也可以是一首歌,如在讲“查理大帝”时,我展示了扑克牌中的红桃K;在讲到“改革开放”时,我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环节。课堂教学过程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我认为,一个有活力、高效运行的课堂,必须具备以下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与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我尝试以下做法:
        1.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放手交给他们,对于难点,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究。


        2.设计有一定梯度和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不做无用功
        3.设计训练题有典型性,难易适中,符合新中考思路,保证学生训练时间。
        4.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他们辩论、反驳,不把历史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真正动脑,最后通过我的正确引导,学生自然地生成观点。
        丰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教学活动,将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注意选择富有创意、与学生特长相适应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另外,要确保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历史课上常用的活动形式,如阅读、讨论、探究、编演历史短剧、讲历史故事、表达等,尽可能多样化,切忌只有一种活动形式,或者没有层次、不考虑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捕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
        限时记忆,提高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记忆更多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时软件,限时记忆,课前我先预设好每个问题记忆大概需要的时间,大屏幕展示计时过程,采用倒计时的方式,让学生有紧迫感,同时刺激学生的竞争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增加记忆量,也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开小差、贪玩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随机提问,公平参与。针对课堂上经常出现优生霸占课堂,学困生被忽视的状况,我在教学中尝试利用随机提问软件,将每个学生的名字输入系统,随机点名提问,,这样保证了课堂提问的公平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高了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也给学困生压力,从而激励他们变压力为动力。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市教研室梁主任设计了一个历史小打卡程序,有综合过关检测,也有跟随进度的应知应会和达标检测,并附有答案,我把小程序分享到家长群,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家的碎片时间学习,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我们创立历史学科公众号,以教学公众号为载体,实现新形势下教学形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满足学生自主性碎片学习、教师碎片化辅导等方面的需求,集“碎片学习”、“个性辅导”、“资源共享”、“家校沟通”多功能于一体,我们设置了听写舫、教学课件、微视频三个菜单,拓展了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构建思维导图,整体把握结构。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工具,通过运用一些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的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理解和记忆能力,构建思维导图是发散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它通过关键点之间的连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同时它会将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制作思维导图最重要的原则是运用联想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对于同一个主题可以多次制作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挖掘你对主题的理解,发展自己的思维水平。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思维导图独特的“图像记忆”,帮助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通过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大脑的各个层次,使大脑处于警醒状态,在记忆的时候更加有技巧。因为在制作思维导图时,要求我们把关键性的内容记下来,因此可以促使我们在学习和倾听的阶段都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回忆。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针对每节课或者每个单元,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开发大脑潜能,也利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省时省力高效。
        经过努力和尝试,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浓,干劲足,成绩优,整体向好。
        
        参考文献:《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历史结构的教学》张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