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之钥开启学生思维之锁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3期   作者:陈敏 韩德锋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与推进
        陈敏 韩德锋
        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 4099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与推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教师须意识到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给予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启智引思,转识成智,都离不开问题的巧用与活用,离不开思维的深入与拓展。要善于用“问”这把钥匙来启发学生思维之锁。要“问”在情境中,以启发思维、引导兴趣点;要“问”在关键处,以点拨思维,突破重难点;要“问”在增长点,以深化思维,解决学生的疑惑。
        【关键词】核心素养 思维能力 “问”之钥匙 思维之锁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说明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合理地利用问题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锁,从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问”之钥匙一:“问”在情境中,以启发思维,导兴趣点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于像这种学生都有所了解但又了解不深的经典篇目,如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为此,我们在上这一课时,一改以往上这一课时重点讲人物形象,画人物关系图、贾府布局图等。我们精心设计了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针对当今学生对朋友圈这一社交媒体感兴趣的现象,我们设置了一条与朋友圈相关的情景问题: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中,假设你是这一事件中的林黛玉,贾宝玉,或者是贾母,王熙凤等中的某一角色,请你以这一天的见闻为主,发条朋友圈的动态,谈谈你的感想。并设想会有哪些人物点赞?分别会给出怎样的评论?这几个小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都非常认真细致地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关注有关人物描写的细节。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并认真设计了课文中人物的朋友圈动态内容。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这些主要人物的角色,并能够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认真设计这些角色的朋友圈动态内容及在朋友圈参与点赞、评论的内容。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得他们能够用心地、积极主动地去细读文本,抓住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设计符合人物形象的朋友圈动态内容及符合人物个性的评论语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巧用“问题”这把钥匙,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之锁。
        二、“问”之钥匙二:“问”在关键处,以点拨思维,突破重难点
        仍然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朋友圈相关的情景问题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仅仅通过对这一个问题的探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分析还不够深入。我们知道,对于小说的阅读学习,重点就是要把握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呢?如何进行巧妙的问题设置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了。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知识的关键处,尤其是教学的重难点处进行提问,点拨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突破重难点。因此,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二课时,针对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教学重点,也是关键处,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本文中出现的人物,谁最会说话?或者是谁最不会说话?请从课文中选择一些最能体现人物“会说话”或“不会说话”的“话”,并分析语言的可借鉴之处。
        在对这个问题的解读中,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王熙凤最会说话。但也有学生反弹琵琶,认为王熙凤夸赞林黛玉的的这段话说得十分不好,会造成人物之间高下尊卑之别。该如何认识这些同学的阅读思维呢?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
        当然学生的直觉体验也并不是毫无道理。我们从王熙凤的整个表达倾向来看,她的表达对象是老祖宗,比如,她夸黛玉,是以与老祖宗亲疏远近关系为参照物的,落点在老祖宗;她哭姑妈,也是给老祖宗看的;她关心照顾黛玉,那也是为了讨好老祖宗。

从王熙凤的根本立足点来看,黛玉并不是她心中的核心人物,讨老祖宗欢心才是她的目的。另外,用嫡、外来区分,对黛玉来说,这是事实,可是事实毕竟有远近厚薄之分,这样一来,确实让黛玉自有一种“客”的滋味。在一团和气之下,抹不去的是分界,让本就敏感多疑的黛玉顿生篱下之悲,也似乎没有道理。
        那么,熙凤究竟是“会”说话,还是“不会”说话呢?
        这需要辨析清楚王熙凤的情感立场了,从贾母这一说话对象来说,王熙凤的说话可以打一百分;而若从林黛玉的角度来说,熙凤的表现也只能是优良。并不是王熙凤说不出对林黛玉的一百分的话来,而是王熙凤很明白,她应该向谁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王熙凤真的是“会说话”的专家。
        三、“问”之钥匙三:“问”在增长点,深化思维,解疑惑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传统篇目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景物描写在文本中起到的作用,我们在带领学生分析了本课中“雪”的描写作用后,又进一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便设计了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与《祝福》中对“雪”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的问题,群文联读。具体问题是这样设计的:鲁迅先生盛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景的描写,尤其喜爱“那雪正下得紧”的“紧”字,在写《祝福》的“雪”时,会不会无形中受其影响,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这一问题的设置,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中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点。在对问题的具体的比较探究讨论中,同学们明白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中,写大雪下得“紧”,是偶然因素,雪下得不“紧”,压不到草料厅,林冲也不会前往山神庙,并且堵上门,因而躲过一劫,并且亲耳听见事情原委,最终完成了形象的转变,“逼”上梁山。如果没有“雪紧”这一偶然因素,情节会如何发展?林冲形象会转变吗?主旨能体现吗?探究之后,学生会明白偶然之外的必然。这就有助于学生思考并理解文章的主旨。
        正如明代学者陈献章所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问在问在情境中,可以启发思维,通过问在关键处,可以点拨思维,通过问在增长点,可以深化思维。有效合理的利用“问题”这把钥匙,能够变革束缚学生思维之锁的课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语文思维培养及测评研究》(课题批准号:PJY201916)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
        [2]邢秀凤.语文课思维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8(12).
        [3](俄)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