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生物课要做好应Ji教育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3期   作者:陈 昀
[导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陈  昀

        山东省胶州市瑞华实验初级中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是青年的思想的主宰者。”此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这些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人来说,如同指路明灯,值得我们阅读、品味、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由今年一月份的初次冲撞,到“十一”前后在青岛的二次复燃,暴露出很多问题,特别是大众在公共卫生知识、科学素养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令人猝不及防,发人深省。生物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补足这个短板,如何把灾难当教材,让学生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完成好这场科普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下十分紧迫的任务。生物课教师要当仁不让,勇立潮头,明确历史责任,体现使命担当,发挥专业优势,谱写时代篇章。
        一、应记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立足长远,结合学科教学,适时科普传染病防护、疫情防控等生活常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底蕴。不仅要告诉学生防控疫情的相关知识,更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明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可以用好疫情防控中的“活生生案例”,让教育“入脑”“入心”,做到科普常规化、序列化、系统化。
        每个学生都是本次新冠疫情防控的亲历者,向现实取经实属无奈之举。我们结合《细菌和真菌》、《病毒》、《传染病和免疫》三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在灾难来临时正确甄别信息,理性思考、不信谣,不传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理应未雨绸缪,提前普及,以免引起恐慌,造成混乱。教育学生不仅要管一时,授人以渔才能管一世。
        讲授《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我们就应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铭记于心。讲授《人体的营养》,就要让学生了解中学生就应该保持合理的膳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确保营养均衡,避免身体过胖或过瘦,影响身体的发育和健康。
        二、应季教育
        生物课作为“通识类”课程,我们可以根据时间节点,对流行病进行及时的告知提醒,适时进行卫生防护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结合疫情防控中的热点问题,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给学生讲解防控疫情的个人卫生习惯、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管理、社会治理等大家关注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加深认知,既方便操作,又能最大程度避免疫情防控教育流于概念化、形式化,还能弥补家长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这场战疫中,我们通过“通识类”课程引导学生科学甄别各类信息,阻隔谣言传播;通过让他们了解病毒的传播路径,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讲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我们可以结合本次疫情发生的源头——华南海鲜市场说起,通过讲解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让学生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保护野生动物,改变不良的饮食嗜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相得益彰。学生了解这些不只是对当前的疫情有帮助,对今后的人生也有裨益。
        三、应急教育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世界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前所未有,始料未及。在疫情初期,人们惊慌失措,进退失据。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窘迫的局面,缺乏应急教育是诱因。生物技能(实践)课在教给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关键时刻可以挽救自己或他人性命。通过《用药与急救》的学习,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科学合理地用药,懂得尽可能多的急救常识和技能,以便在急难时刻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开展自我救助,又能够惠及他人。
        “心肺复苏”公益广告在央视的展播旷日持久,但是真正动手实践的却少之又少,鲜有人触及。利用生物技能(实践)课,我们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利用模型让学生开展心肺复苏应急演练,切实掌握心肺复苏的动作技巧,把握尺度,印象深刻。
        四、应激教育
        在疫情初期,大家响应国家号召,闭门不出,切断了传播途径,收到了很好的防护效果,但是时间之长,超出了众多人的心理预期,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应激障碍,心理脆弱自私、性格偏激执拗,情绪焦虑烦躁、神志悲切失望等不良情绪开始袭扰人们的生活。孩子与家人之间龃龉不断,纷争不止,甚至有人走向极端,放弃生命,实在是令人惋惜。既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极端自私,又格外狭隘,是不道德的。
        疫情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很多问题。其实应激障碍,是有迹可循,适时的心理干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结合《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等相关知识点,提前介入,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应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踏雪无痕,润物无声。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健康不只是身体健硕无恙,还要看心理是否有“隐疾”,性格是否有缺陷。只有身心的双重健康,才算真正的健康,长此以往,学生才会主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才会做到游刃有余,收缩自如。
        总而言之,生物教学在科普生活常识,开展生命教育等诸多领域,棋高一着,独树一帜。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不仅要做“学生的教育者”,还要做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引领和主宰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把握先机,下好先手棋,后疫情时代,生物课要做好应Ji教育,情理之中,势在必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