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3期   作者:袁原
[导读] 在我国当今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教育背景下,
        袁原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小学
        摘要:在我国当今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方面的知识,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形成法治思维;另一方面,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正确的人际交往行为等适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的良好道德素养,最终提高学生个人整体的思想素质水平,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讨论与总结,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创新教学方法;与实际相联系;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是非观还没有形成,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通过让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编排、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课程结构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教师在课下的时间也需要及时的对于知识库进行更新,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加优质化的课堂教学,通过在教学中将课堂理论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因为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不像语数外学科那样特别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并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切忌满堂讲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看自己说自己讲自己学,变被动地“听老师讲”成“我能主动自己学”的课堂行为。因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渗透,通过一些教学案例的引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从而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学生学习《我们的校园》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观看有关于学校不同场景的视频,因为学生在刚入校的时候,需要迅速的了解校园环境,这样才可以尽快的适应校园生活,学生在进入到小学阶段开始学习之后,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不一样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这些都会让他们产生好奇,教师需要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设施和机构,能够认识并且找到相关的场所,并且会使用有关的设施,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助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学校环境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学生只有完成了对宏观环境的适应,才能为下一个阶段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优化课堂中的教学效果。


        二、与实际相联系,拉近学生距离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备学生”,即需要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有效的拉近学生与知识内容之间的距离,从而消除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的陌生感,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上课前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前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情况,这样才可以有效的确保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认知并没有出现任何的偏差,从而优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学生学习《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出自己说知道的法律名称,同学们可能对法律的专有名称了解不多,可能说不出几个准确的法律名称,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专有名称,并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上课时进行课堂交流。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在为学生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内容的时候,学生们就不至于出现“听天书”的感受,或者有感觉法律和自己遥不可及的想法,教师在讲解相关法律案例举例时,也要举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学生身边的能感同身受的例子,这样能让学生与案例中的人物产生“共情”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重视学生内化感悟与外在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体现让学生通过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辨析思考来实现对道德原则的理解与内化过程,也是学生原有道德观念与新观念做斗争的过程,是学生接受品德指引,纠正价值方向的过程。该过程的成功推进改变了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模式,让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实践性更强。
        我们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们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而学生的道德素质是通过具体行为展示出来的。所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呈现应该以学生在实际中的生活实践来最终呈现。所以授课过程中应该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讲授五年级《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中关于培养学生保护世界遗产、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的内容时,教师课堂上播放了一些旅游时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照片和一个因为不文明旅游行为而触犯法律的案例,以此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提升学生思辨意识与能力,最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制定文明旅游公约,并引导学生将公约践行于实际生活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结合一些生活化的案例,或者是一些生活化的现象与知识内容对接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达到让学生“走进课本学知识,走出课本显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对课后作业进行创新。这样更加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的终极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素养与法治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从而也更加有效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巍.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
        [2]陈涛.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建立[J].亚太教育,20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