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静 黄航
四川省德阳市 德阳中学 618000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目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关键词:荆轲刺秦王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荆轲刺秦王》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研读其文可领略外交的风云变幻,也可感受古人的嘉言懿行,同时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场面十分悲壮,铸就了“易水诀别”的千古绝唱。
在刺秦王的整个过程当中,荆轲遭遇的阻力有很多,比如举国不足以当秦的政治局势,燕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以获得信物,荆轲自请帮手被丹打乱而未做充分准备,燕太子丹生性多疑导致荆轲一行人草率赴强秦,徒有虚名的秦武阳当庭色变振恐拖后腿,荆轲自身剑术不精而屡揕失手,侍医夏无且意外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救场……总之,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笔者愚见,此次刺杀,从开始计划的那天起,就已注定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丹请刺秦”的双面性与“荆欲生劫”单面性的矛盾。
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秦的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有详细的记载:“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所以燕太子丹让荆轲刺秦的原因归结有二:主观原因是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之间有过往的个人恩怨,燕太子丹质秦时秦王对太子丹不够礼遇,丹怨恨秦王,然而国小力弱,丹无能为力;客观原因是秦王不断出兵征伐诸国,蚕食着东方各国的领土,进军燕国的边界,燕国君臣上下恐慌。
面对有私仇国恨的秦王,此次行动的主要策划者燕太子丹的打算是,《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从司马迁的笔下可知,燕太子丹给荆轲下达的任务是有双重可能性的:一是挟持秦王,退还东方各国失地;二是生劫不成,刺杀秦王。燕太子丹的想法,在当时秦横扫六国的局势下,可谓不切实际,荒谬简单。荆轲刺秦的机会稍纵即逝,他又想胁迫秦王,又想杀秦王,使得荆轲刺秦的重点不明,目的不明确,模棱两可的任务无疑让荆轲在刺杀秦王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乱了方寸,错失良机,在那种千钧一发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丝的迟疑,便会引发截然不同的后果。
而作为刺秦计划的执行者,荆轲一直都是想“生劫秦王,全身而退”,从《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文本中两处可见:一是“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二是“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对国家客观严峻的形势估计不足,也没有听进去燕太子丹的打算,一个人自以为生劫秦王,逼迫其归还东方各国的失地,自己不但能够像曹沫一样闻达于诸侯,名垂青史,还能全身而退,荆轲自作主张,导致刺杀秦王的时候错失良机,自陨性命。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有着大义凛然的勇气和浩然正气的态度,有救世的责任感,有政治信仰追求。这种“英雄欲”甚至让荆轲以为可以凭一己之力扭转历史,阻挡秦统一六国的脚步。殊不知天下大统乃历史之必然,在客观规律面前“刺秦王”的做法无异于螳臂当车。
因此,此次“荆轲刺秦王”行动,从一开始,主谋者燕太子丹和执行者荆轲之间就存在着思想上的分歧与行动计划上的差池,“丹请刺秦”的双面性与“荆欲生劫”单面性的矛盾,导致荆轲在刺秦的过程中:①目标不明从而无法有的放矢;②人员不齐仓促出发准备不充分;③单枪匹马不胜秦王群臣合力反击。因此荆轲不敌秦王,行刺过程中当断不断,反被秦王斩杀。“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其妄也哉”,千古文人侠客梦,“与世亦殊伦”的荆轲刺秦的事迹固然为后世津津乐道,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丹请刺秦”与“荆欲生劫”的矛盾让此次“斩首行动”注定成为悲剧,真乃“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参考文献:
汪建林. 论《荆轲刺秦王》的悲剧色彩[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10):11-13.
刘丽文, 谢筠. 至上的王权对正常人性的异化——电影《荆轲刺秦王》中秦王嬴政形象意义[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