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3期   作者:李红伟
[导读] 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努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课外阅读能
        李红伟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谢集镇熊楼小学 476032
        【内容摘要】
        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努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设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如下:
        【关键词】
        课外 阅读 兴趣 能力 方法
        【正文】
        (一)转变观念重视“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的确,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家长、教师应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把教师的招数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也。
        (二)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但农村孩子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们大多每天愿化两小时看电视,或者在野外玩耍,却不愿化30分钟看课外书,这是我们目前农村教育的危机。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用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树立榜样激发兴趣:老师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从小热爱读书,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学校组织“阅读之星”的评比,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2.借助故事激趣。故事人人爱听,当教师(或学生)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主权,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让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3.利用阅读期待激趣。教师选取文中精彩的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然后突然中止,利用阅读期待适时向学生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去欣赏,去品味,去历经做读书人。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大到学校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开展的各类竞赛,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我们都尽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如有的老师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写到:你真是个小才子(小才女)!你真会读书!等等,短短几句话,却激发了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
        4.成果展示。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三)创造条件促进“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作为家长,要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作为学校,要开放图书馆,如果没有固定的图书馆管理员和阅览室,那么除了零碎出借外,每学期应把图书馆内的图书轮流借到班级。我们学校的做法是让各自班级的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捐出来设置班级图书角,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这样就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平时,笔者让学生每天带一本课外书进校门,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同学间互换图书。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允许学生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每天放学让学生带一本课外书出校门,布置30分钟至2小时阅读等作业。
        3.推荐读物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但低段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会辨别。开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推荐合适的读物,告诉学生哪些书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能读,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一种鉴别的能力,自主地按需选择阅读内容。
        (1)、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分年级推荐优秀古诗文和名家名著。(3)、在语文课上,不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班级图书角里的好书。
        4.改善阅读环境
        作为老师,我们时时启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利用教室布置张贴有关阅读的标语、格言,开辟“读写园地”;学校也要努力地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有一个静心读书的好去处。在家庭中,最好是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一起读书,“身教重于言教”。
        (四)介绍方法引导“读”
        农村学生往往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二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用这种方法阅读,对于爱读书报,却无充分时间去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取的。
        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比如对老师结合阅读教材推荐的有关文章,往往可用这种方法。
        (五)开展活动强化“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指导,绝不能虎头蛇尾。我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1.开展读书会。利用饭前自习课,兴趣活动课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看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或者以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佳作欣赏会”则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这种音像结合的方法,会让学生从佳作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欲望。而“读书心得会”与习作讲评、阅读教学相结合,则更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心得”多了,“体会”深了,阅读的能力也自然增强了,而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进一步强化。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即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且还能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崔峦,蒯福棣,《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