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花
北京市顺义区少年宫 北京市 101300
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之美,还能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与启迪下更好地领悟美,深层次分析美,甚至于创造美。在此处,经过日常朗读教学经验积累,笔者仅以《木兰辞》的朗读为例谈谈如何在朗诵中进行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木兰辞》;朗诵作品;美育渗透;具体策略
作为中小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还能使他们在光辉文学形象的影响下更好地感受文学形象之美以及文学作品意境之美。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木兰辞》朗诵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呢?在此,经过日常朗读教学经验积累,笔者仅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身理解。
一、在朗诵中进行美育渗透的作用
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朗诵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错落有致的节奏中更好地感受美、理解美、领悟美,还能使他们在精彩艺术形象的引导下对诗歌主题、情感等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在朗诵中进行美育渗透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笔者看来,在朗诵中进行美育渗透首先有利于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著名学者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示;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文学作品产生由表及里的认识与理解,还能通过视觉、听觉等强化其审美感知,全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美、感知美。其次,引导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在朗读中,学生不仅能够将诗歌内容与自身情感体验等有效融合起来,还能在情感、情绪的宣泄中获得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抑扬顿挫的语言中更深层次地体验到诗歌之美,达到令学生更好地感悟美的目的。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他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感受审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学生往往能够在诗歌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其语言之精彩、情感之真挚,并在欣赏美、感知美的同时生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愉悦,进而促进学生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美、领悟美。
二、《木兰辞》之美的具体呈现
《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诗》,它主要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就主题思想而言,这首诗歌展现出了女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英勇战斗的精神,还反映出了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憎恶战乱,渴望和平与安定的意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既是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理想,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待与向往,更是《木兰辞》之所以永垂青史的核心魅力。
就创作方法而言,《木兰辞》不仅借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对人物心理活动做出了生动、细腻的描述,还运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使角色跃然纸上。就人物形象而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广大劳动人民根据自己的期待与理想塑造了花木兰形象。因此,在花木兰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对社会,对时代的愿望,也能够在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故事中感受他们对不公平命运的抗议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理想。由此可见,《木兰辞》之美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还体现在主题思想以及角色形象等方方面面中。在此形势下,我们想要学生在《木兰辞》的朗读过程中感受美的教育,就必须潜移默化地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朗读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让学生在朗读中对语言主题、角色形象以及诗歌意境等进行深入的剖析。
三、美育在《木兰辞》朗诵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挖掘生活之美,学习之美,还能使他们在深层次领悟美、感受美的同时对美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那么,如何才能在朗诵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呢?
1、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美
语言美是诗歌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它不仅能使学生在音韵铿锵、错落有致的起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还能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牵引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解读。然而,想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其主题等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有情感地朗读,还要引导他们在有情感、有技巧地朗读中感受诗歌独特的韵律美感。
比如,在朗读《木兰辞》开篇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把握木兰情绪低落等情绪特点的基础上用一种平缓、忧愁的语气来读。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则描述出了木兰替父出征的决绝与悲壮。在朗读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应该用一种悲壮、缓慢、孤寂而又决绝的声调来读。与此同时,“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则将木兰的从军历程简而又简地描述出来,且用律极为工整,读来颇为振奋人心。在朗读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不妨以一种悲壮、豪迈的语气快读朗读出来。在诸如此类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必定会更好地感受诗歌语言之美。
2、在朗诵中感受形象美
《木兰辞》一诗着重塑造了一名勤劳、善良、勇敢、坚强而又倔强的主人公木兰。在朗读“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时,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善良,孝顺;在朗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时,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勇敢与决绝;在朗读“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前程一无所知的迷茫;在朗读“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我们可以看到木兰的不慕荣利;在伙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惊愕之中,我们更看到了木兰的坚持与隐忍,更看到了木兰的倔强与坚强。通过有情感的朗读,我们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这个近乎完美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体验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3、在朗诵中感受意境美
朗读既是一个令学生感知美、还原美的过程,也是学生利用自身理解创造美的过程。比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对主题思想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等利用或快或慢或轻或重的语气来表达出自身情感,将诗歌意境借助语言表达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别人耳畔、眼前。如此一来,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都能在这种“抽象——形象——抽象”地转换中更深层次地领悟诗歌的意味儿,进而对诗歌所营造出的或愁闷、或悲凉、或俏皮的意境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此期间,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木兰辞》的意境之美,教师还可以积极寻找一些图片资料、音乐资料等,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环境氛围的带动下更好地沉浸到诗歌意境中,从而在深入感受诗歌意境之美的同时也能逐步掌握鉴赏美、领悟美的技巧和技能。
总而言之,在朗读中进行美育的渗透不仅对学生的诗歌学习以及语文学习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还能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挖掘学习之美与生活之美,从而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务必要注重美育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以期能够最大限度上挖掘出学生的自主审美意愿。
参考文献:
[1]余云娜.试论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7(15)
[2]成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3]沙俊才.基于审美教学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07)
[4]李春女.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探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