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化成职业中学校
摘要:国内小学到高中都处于现代化教学转变的关键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更好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对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优化创新。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新课程教学指导,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积极探究语文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
引言: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能够为学生的高中乃至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掌握,积极转变观念,不断的深化探索,为学生制定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改革探索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创新的理解,确保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避免陷入过度求新的误区。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度有待提升
一些教师在备课环节会受到时间不足、工作任务重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仅是简单的了解后就进行教案的编写,这种生搬硬照的教材宣讲方式学生难以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学习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多数教师也仅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粗略的了解,浅尝辄止,学生不能有效的理解教材内容中的重点或是深层次含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还造成了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
(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度不足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都有一个固定的方案,在面对一篇文章时,教师多让学生从阅读、查询生僻字、了解写作背景、归纳大概意思等方面下手,每篇文章的教学方式千篇一律,让学生厌烦。需要教师清楚的是,教材内容或许是一致的,但是教学方式一定不能始终如一,如果一直翻来覆去地使用一种套路,将教与学固定在一个模板中,不但会让教师心生懒惰,也会禁锢教师教学方式的发展,导致教学固步自封的局面发生。
(三)未能有效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参与,如果缺少任一对象,教学活动就成为了形式化内容。但根据相关调查和教学经验来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绝对主体,整堂课以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仅是被动的倾听,教学氛围十分枯燥,也未能展现学生的自主性。这种填鸭式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致使课堂氛围过于压抑,久而久之,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一)构建教学情景
情景化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科学方法,本质在于利用人为的环境构建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文章作者的情感变化,逐渐的与之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教师巧妙的构建教学情景能够有效的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对知识内容加以导入,结合相关的故事性知识拓展或是图片展示可以快速的将学生思维拉到设定的场景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的进行感知和体验,所收获的知识自然有所提升。
以《浪淘沙令》教学为例,笔者会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投影展示,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唐国李主,富贵繁华;身经亡国后郁郁寡欢,繁华落幕后,内心充满无尽悲哀与荒凉”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感受李煜诗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此作为导入让学生对该首诗词进行时期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南唐亡国后所做,然后进一步对诗歌中的情感基调进行探索,感受一代帝王和一个亡国君主的情感变迁。当学生观看过后也会激发对李煜人物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诗歌学习当中,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二)深化教材解读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依照教学大纲指导,依托于教材内容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多是根据教材进行照本宣科,教师对于教材的依赖性较强,并且探究深度较为有限。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变错误认知,需要立足于教材但并不过度依赖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避免机械化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宣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经过专家学者的考究后所编订的,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以主人的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驾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丰富教材含义,以此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三)开展多元化教学
语言是一个灵活的交流载体,与语言联系紧密的语文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参照固定的套路去教学,也不能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式去教学,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学习语文这门科目,是先有学才有考的,而考试的目的也是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的状况,所以千万不能因为应付考试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趣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考点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感悟语文的美妙,让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材和自身教学的特点,也要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比如说,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时,要事先模拟出可能会发生的课堂情景,并将相对应的对策记录下来,以备需要;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尽可能顾及每位学生;课后,教师要及时地向家长反馈了解学生的状况,从中得到启发,再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四)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附庸者。新课程对双方的位置做出了全新的解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旧式观念,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打破学生作为旁听者的旧局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每个环节中,提高自己与教师的互动频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说,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小组活动、语文游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成为独特的发言者和思考者,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友谊,最终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效率。
结语:语文教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处于现代化教学变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深化认知,结合新课程改革教学指导,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积极的优化创新,以此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吴爱卿.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探讨[J]. 考试与评价, 2019(2).
[2]张艳.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探究[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3):287.
[3]刘希娟.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学习(中),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