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万桂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 811600
摘要:高三是学生最为重要的时期,承担着较重的学习压力,并且还要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绷紧了神经,为高考而努力。本文将以高三语文教学为例,探讨辩证思维的应用,希望能够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接收知识,应对即将而来的高考,取得良好的成绩,赢得更加广阔的未来。
关键词:辩证思维;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引言:高中学生已然不同于初中以及小学,他们具备更强的自律性,并且能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对于教师而言,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辩证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高三语文知识,并将知识合理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辩证思维在高三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应用
(一)辩证思维在古诗文阅读中的运用
古诗文阅读的首个难点就是在于文意的理解[1]。高三的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一高二的学习,对古诗词的文意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但是很难将整个古诗文的含义翻译起来。简单的说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许能够将每一个字都合理翻译出来,但是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时,往往显得生硬,很难从古人的角度去了解古诗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辩证思维,直到学生找出历史、发展以及古诗文文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将自己积累的古诗文知识储备应用起来,举一反三。
例如,《鸿门宴》一课,该篇古诗文描述了西楚霸王项羽请刘邦参与一场宴会,在宴会上行刺刘邦。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就可以着重说明《鸿门宴》中的鸿门并非形容词也并非动词,而是一个地名,于鸿门展开宴会,故称“鸿门宴”。先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来源,再让学生对《鸿门宴》进行阅读。《鸿门宴》中第一句“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专指刘邦,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刘邦开创汉朝,立号为汉高祖,为何此处却称刘邦为沛公?”由此引出此文所在时期为“楚汉之争”时期,此时教师便可深入解释“楚汉之争”时期沛公称呼的由来。而在后文中,再有出现“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等句时,学生就可以直接理解沛公为何人,而此句又代表着何意。
(二)辩证思维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运用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倾向,在阅读理解相关的题型中,也会存在更多的理性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参与[2]。想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字之间所形成的含义以及其中表达出来的情感。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通读,对文章的文本观点有一个基本了解之后,就可以利用缜密细致的思维进行题文对照。该种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从问题的角度,去寻找文章中与之对应的内容,进而解答问题。
二、辩证思维在高三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应用
(一)辩证思维在审题立意中的运用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个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审题,了解作文题的真实需求,避免学生的写作内容出现跑题等现象[3]。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化繁为简,摒弃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而是仅基于辩证思维展开教学。高三学生的思维能力本就较为成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简单地引导,便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作文题的写作要求。
例如,教师在结束《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的教学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部分就有专门的写作要求“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这样的写作要求明朗直白,教师并不需要做太过赘述即可。在展开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提及“中国航天大事记”说明本文的核心所在,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等方式,写出一篇内容衔华佩实的作文。另外,教师在为学生批改作文时,也要对那些用绚烂词语堆砌而成满纸空言的作文进行批评,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完成写作。
(二)辩证思维在构思行文中的运用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先对自己将要写作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布局谋篇。其次,教师要让保障学生写作的内容能够明确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言简意赅的同时满天星斗,同时也要避免学生的内容过于空洞,让学生认识到,能够得高分的作文并非由华丽的辞藻组成,而是要由切实的内容与思想,才能构成一篇华美的作文。
例如,教师在结束《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在学生对“三一八”惨案的新的体会进行写作时。教师就可以在课上直接为学生播放“三一八”惨案相关的纪录片以及资料,供学生参考,让学生直观了解到“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故事,并且进行写作。通过纪录片或者资料的播放,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悲痛的情境,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最终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将情感自然流露,作文的内容也更加充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辩证思维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以及写作习惯,提高学生在阅读以及写作方面的成绩,让他们从容面对高考,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吴晓洲.高中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9,11:120.
[2]岳峰,孙正磊.破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之辩[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5:98-103.
[3]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2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