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省隆昌市 642150
摘要:高师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师范技能型人才。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大多数高师院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对于文化课程教学主要以公共课程为主,这使得大多数学生文化素养缺失,高师院校也因此失去了培养学生全面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为此,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文化课程的价值,关注文化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并且结合高师院校的教育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方法,着力于提高高师院校文化课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针对高师院校文化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师院校;文化课;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引言:
在探讨提高高师院校文化课课堂教学质量途径前,首先要对高师院校文化课的价值进行探讨;其次,分析高师院校文化课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师院校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高师院校学生的文化课程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高师院校开设文化课程的价值及必要性
高师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后具备能说会写、待人处事、诚信品质等素质是较为重要的,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很快掌握,但这些基本文化素养是用人单位、同事、前辈无法直接教会学生的,这也说明了学校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在大多数高师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课程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高师院校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知识和理论,轻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教育教学的功利化,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是为了谋求一份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有效的规划,学校也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下,高校未能给予文化课程足够的重视。但从高师院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化课程越来越成为学生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具体来说,在高师院校开展文化课程的价值及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课程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要
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定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在职业生涯岗位中能够熟练的运用专业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完成高质量的产品,还要求学生必须成为一个能动的、独立的、具有自主性的个体生命能够在进行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表达,教育教学技能只是学生谋求发展的手段,但不是学生生活和人生发展的全部目标,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专业领域是人才,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美感”,而学生的美感则来源于文化课程的培育。
(2)现代技术发展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技术始终是冰冷的,只有赋予其人文内涵,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科学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科学技术与学生的文化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将这种学习方法应用于技术发展中,才能促进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换言之,学生通过文化课程的学习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通过不断学习适应当下形势的发展。
(3)文化课程是职业不断更替的现实需求
现代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职业类型越发多样,职业的更迭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成熟的技能和传统职业不断消亡,新兴的职业不断产生,这些职业的产生要求学生同时具备多学科知识,而这些多学科知识离不开文化课程的培养,通过文化课程能够使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拓展自身的职业技能,使自己更加适应职业更低的需要。在当下多变、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学生通过文化课程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适应外界的变化,逐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2、当前高师院校文化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目标定位,导致课程思想认知模糊使得文化课程边缘化,更有甚者,只开设了基础的文化课程,对于其他能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课程未曾开设,导致课程形态失调,加之学校的不够重视,使得文化课程难以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由于不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热情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大多数学生逃避文化课程。
其次,高师院校的文化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照本宣科,未能运用直观的语言以及生活化的语言展开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文化课程所学的内容应用于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这样的教学导致文化课程失去原本的价值,学生自然不会深入学习,由于看不到教学成果,高师院校更不会关注文化课程的教育。
3、影响高师院校文化课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1)学生方面
进入高师院校的学生大多数由于高考不理想,造成学生高考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这也反映了学生的文化课程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由于大多数高师院校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入高师院校阶段学生也更多的将课程学习作为谋生的手段,在这样的思想意识影响下,学生认为文化课程的学习没有实际用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会认字、会写字已经足够,更是缺乏主动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
(2)教师方面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文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采用传统口授法为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科与学生生活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一步影响了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无法展现高师院校文化课程的价值。
4、高师院校文化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探讨
(1)深入研究学生学情
只有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才能有效掌握学情,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高师院校学生的学情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文化课程总体水平处在不及格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和数学分数较低时,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内心,通过访谈等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帮助学生规划学习成长,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从而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深入践行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念,帮助学生解决文化课程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课程学习的自信,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文化课程已经是学习过的内容,不需要再进行深入学习,加之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对文化课程学习兴趣缺失。例如在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认为这些学习的经典篇目在高中和自己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不需要再进行专门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全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多种角度进行解读,帮助学生重塑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展开教学,以引人入胜的新颖教授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让学生从自己的专业着手进行文化课程学习内容的解读,这样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所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有了兴趣所支持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碰撞形成新的思想,这样能够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师院校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照本宣科完成本节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较为僵化,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被动地位,导致学习实效性不高。因此,在进行文化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理论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也能为高师院校的文化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注入了更多灵感。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首先,文化课程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研讨,结合高师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搭建更多的教育平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到教育平台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以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实现文化课程教学的个性化。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微课教学”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时空界限,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加强文化课程与相关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化课程学习,丰富专业技能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强“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各文化课程进行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以思想政治理论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从而驱使自己深入文化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科融合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组织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理念,通过参与教学研讨和各种学习会议,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有效提高文化课程教学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课在高师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对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文化课程始终处在边缘地位,这样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及职业发展,也导致高师院校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才能够有效提高高师院校文化课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文化课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 娥.高师院校公共文化课程的思考——以《大学语文》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5(06):121-125.
[2]杨家妮,杨发根,董宝梅.技工院校文化课教学探究[J].职业,2019(03):110-111.
[3]杨发根,杨家妮.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职业,2015(36):49.
作者简介:廖平,男,1982年11月出生,汉族,工作单位是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籍贯四川内江,教育学副教授职称,研究方向是教师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金课导向视角下高师院校教学组织方式优化组合创新研究”(编号:CJF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