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七个共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区域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6期   作者:罗珍资
[导读] 七个共同理念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的先进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罗珍资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七个共同理念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的先进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协同式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并探讨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与路径。以提高区域资源共享的效果,深入践行七个共同理念,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七个共同;高等职业教育;区域资源;实训基地
        
引言:七个共同理念是指产教的深度融合,在专业设置上、人才培养方案上、课程开发上、教材设计上、团队组建上、实训平台建设上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选择上通力合作,建设一种协同式的校企双方深度参与的模式。高职院校通过区域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践行七个共同的理念,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可以培养一大批品行优良、基础扎实、技艺精湛的高素质人才。
一、七个共同理念的高等职业教育先进性
        进入到新时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十九大以来,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已经被写入了教育报告当中。通过教学理念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调整,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可以大大提升。七个共同理念是指导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先进理念,对目前的产教融合、规范性、认知性等几个维度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第一,七个共同理念对校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进行了科学的提示,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科学地调整专业设置,砍掉一些过时的专业,提升专业设置的先进性。第二,学校可以按照市场的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高整体方案嗝科学性与适应性,满足学生和企业的共同要求,使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当中有更多的选择以及更多的优势。第三,借助企业的力量共同开发课程,聘请企业当中的一些先进职工入校担任老师,有利于课程的系统性设计。第四,与企业合作开发系统性的教材,丰富教学的案例,提高教材的适应性,李先进性更加契合市场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有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第五,与企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双方之间在人才利用上、教学研讨上、教学方式选择上通力合作,有助于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第六,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习空间,锻炼自己的时间技能。第七,学校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这种一致的标准更有利于学生无缝链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从而减少学生从校园迈入企业之间的障碍。
二、高等职业教育区域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资源利用上、目标定位上、运行方式上、功能组织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校在校内开展了与企业对接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整个的组织缺乏企业资金、设备的支持,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方式比较浅层,这样的合作里面不仅增加了学校的办学负担,也不能够对学生提供良好的支持。同时,这个实训基地的建设在管理理念上,管理体制上与职业文化上。都是以学校为主导的,缺乏企业的参与,学生在实训基地当中并不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职业化的气息,因此实训基地建设的资源利用效率大打折扣。除此之外,一些学校通过校外办学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但是这些实训基地主要是模拟性质的,而不是生产性质的学生无法在这些模拟性质的实训基地当中学习到真真实实的本领,教学实践的功能比较差,生产的作用不足。
        其次,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存在合作模式方面的问题,这影响了区域资源的共享。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基地实训合作方式是学院主导方式,也就是以学院为主进行组织生产和实训,并且联系老师调集资源,利用政策的优势,争取实训的场地和先进的教学措施。这种合作的方式虽然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完成一些与生产和实训相关的任务,但是实际上并不能够学习到市场当中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学生也不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新设备新手段,同时这种主导模式还存在则全部清晰,管理成本较高,市场反馈慢等不同的问题。在当前市场的风向瞬息万变,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学生在这样的主导方式当中很难学到最新的本领。
        最后,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当中,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并没有根据科学管理的原则确立管理的目标导向。在实训基地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目标上,也是按照学校的思维作为引导,并没有根据企业导向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在实训基地,当中学生的学风比较堕怠,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师和管理人员也缺乏对于学生实训效果的监督。整体上来看,学校仅仅是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作为一种补充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将其提高到同等的教育地位上来,一系列的过程评估终结性评估没有指导性作用,学生也缺乏根据结果的反馈精神。甚至有一些学校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财务管理上比较混乱,对于经费的发放、核算、跟踪以及追查并没有严格的执行预算管理制度,这造成后期的经费超支比较严重,增加了学校的管理负担。


三、高等职业教育区域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路径
        (一)明确区域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
        1.加深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认识
        高职院校要对管理层、一线教师进行相关的系统性培训,使其了解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的内涵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根据七个共同理念的要求,理解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在七个共同理念要求之下,实训基地是指工厂化、车间式布局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及以实践为导向的实训基地,营造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给学生的能力训练提供一个真实的场景。在这个过程当中,引入工厂的资金、设备,以实训中心主任为部门经理,对学生进行统筹和管理。在这种高水平的认识状态之下,学生和教师才能够真正理解产教融合一体化教学对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作用,树立新的理念和价值。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扮演一个主导者和对接者,为同学安排教学和实训的任务,通过这种消息共同开发的方式融入生产任务和产品教学,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办学方式融入到目前的实训基地建设当中,拓展学校的建设文化。
        2.开展校外实训基地教学
        高职院校应拓展实训基地建设了范围,不止在校内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还要利用企业的一些资源来进行这种实训基地的共享。例如,在生产性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就要按照企业的市场导向性目标来开展专业的人才培养,贴近实际的市场方向和企业的用工需求,了解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性的手段,从而作为实际的教学方式,密切的为学生教授一些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同时,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的过程当中,还要引入学校的一些真实项目案例,提升整体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当中感受到真实的职场交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到目前的课程设置当中,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例如模拟企业的招聘生产过程,应用企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对目前的学生开展要求,从而引入企业的文化体系,补充学校目前的素质教育体系,实现校企文化上面的共通。
        (二)完善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
        1.学院与企业共同主导模式
        高职院校要突破传统的以学校主导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加强于企业的互动和联系,引导企业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技术人员,帮助学校开展系统性的实训训练,让学生了解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市场上面的创新和开发,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和创新水平。同时,做到责权清晰、管理有效。通过这种共同主导的模式,还可以解决传统的以学校主导管理成本过高、市场反应滞后的问题,通过企业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更多的设备、师资。学校还要与更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展联系,促进整体的教学推广以及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工作。鼓励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或者是实习期间更多的到企业当中进行锻炼,以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的上岗。在这种联合教学的过程当中,学校要评估好学校的需求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需求,更多的为学生安排一些灵活性的任务,根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自主的选择课程、专业体系,只有丰富资源才能够达到共享。
        2.校企共建模式
        对于一些办学资历比较新、教学体系灵活性比较强的高职院校来说,可以采取这种校企共建的模式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合作之初就有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实训的指导老师,学校提供场地或者是对硬性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承担企业的一些生产加工产品的任务。这种模式等同将学生纳入到了企业现有的职工体系当中,生产和实训是同步进行的,学校的课程教育和学生对实训训练与市场的要求零距离。应用这种优势互补的方法,可以让校方和企业方面的积极性全面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的贴近实际,从而做到责权明晰、投入有保障,充分提高学生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也要面对校企共建的不确定性因素,做好后勤方面的保障,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完善自身的实现机制建设,避免出现合作中断或者是学生利益受侵害的问题。
        (三)建设立体化的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共同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开展联合的教学管理机,是按照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要求,通过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学生树立职业理念、素质理念和职业文化意识,保障整体的实训基地运行安全。其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当中,要根据教学监督机制,完善整体的管理,建立更加完善的系列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同时还要纳入产品评价和职业素养评价等等,丰富当前的评价体系。例如,某高职院校就与当地的供电公司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基地建设两年以来,共有近400名线路专业供电专业的学生在该基地实训实习,该学校也与当地的供电企业探索出了一个联动管理的新模式。
结论:综上所述,在七个共同理念指导之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方向良好,企业和学校可以通过共享资源的方式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办学体制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职业环境,促进学生职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纪斌.高职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2020,(37):81.
[2]张玉嵩,卜伟.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6):76-78,83.
[3]陈艳.高职院校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化工管理,2020,(24):12-13.
[4]刘伟.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使用满意度评价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5):117-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