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磨损特征在足迹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6期   作者:韩文倩
[导读] 鞋底磨损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特定性,这是其成为足迹检验依据的必要条件。
        韩文倩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摘  要
        鞋底磨损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特定性,这是其成为足迹检验依据的必要条件。本文详细阐释了鞋底磨损特征的形成机理、特点,探讨了鞋底磨损特征在足迹检验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主要的用途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鞋底磨损特征;足迹检验;作用
一、简述鞋底磨损特征

        (一)形成机理
        鞋内底磨损特征指鞋子在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征。人在行走时,人的脚底皮肤分泌汗液,脚底有硬皮、鸡眼、水泡等附着物腐蚀和附着,穿鞋行走的时间过长后,会形成鞋底内表面的变色以及各种磨损特征,在足底重压面和跖蹬部位较为明显。
        鞋底外磨损特征是指人在站立、行走时,鞋底外表面与地面等承受客体的表面反复多次挤压摩擦所造成的鞋底外表面的磨损,表现为一些微粒结构剥脱、掉落、形变等。
(二)特点  
   1.人各不同
        根据《生理学》、《运动学》、《人体解剖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可知,人体各关节、躯干、四肢、器官等对人的行走运动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点、器官结构等不同,人的生活环境、训练情况、劳动情况等客观条件也有所差异,因而使得每个人的足型结构、形状、受力特点、行走规律、运步方式等有所不同,从而决定了鞋底的磨损特征具有穿鞋人的个人独有的特征。
        2.稳定性与阶段性
        鞋底磨损特征的稳定性,是由于人体的足型结构发育成熟后,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并且,人在长期的行走锻炼形成规律后,在大脑皮层内形成了条件反射,即稳固的行走动力定型,它是稳定的不会因为鞋的种类以及承受客体的变化而变化。
        鞋底磨损特征的阶段性是指其稳定性不是永恒的,只是在一定的阶段内保持稳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结构特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人体的重心逐渐由前掌向脚后跟转移,前掌的重压面逐渐由前掌内侧向后外侧转移,人的足型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鞋底磨损特征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鞋底磨损特征阶段性的特点。
        
二、鞋底磨损特征在足迹检验中的作用

   (一)认定穿用鞋       
        鞋子一经穿用,鞋内底、鞋外底各个部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磨损特征。主要表现为:缺损、变色、变薄、残缺、裂缝、伤痕、磨平等。这些特征具有特定性,其具体的形状、大小、部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特定性,是鉴定现场足迹与嫌疑人穿用鞋的同一性的主要依据。
        对于犯罪现场没有遗留犯罪嫌疑人穿用鞋的情况,结合其它侦查手段,确定出侦查范围以及嫌疑人选后,分别搜集嫌疑人的穿用鞋。搜集检材时要注意,尽量搜集与样本鞋种类相同的检材,这是由于鞋底做工不同,选择材料不同,同一人穿不同种类的鞋所遗留的足迹也会有细微的差别。通过样本的鞋底磨损特征与各个检材分别进行比较,逐一进行筛选,找出与样本磨损特征相似的检材。
        (二)分析犯罪嫌疑人
        1.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足型特征
        (1)脚长和掌宽特征
        脚长特征不受鞋的种类的影响能很好的反映出来,且与赤脚脚长相差不大。而掌宽特征易受鞋的种类的影响。拖鞋、运动鞋等宽掌鞋、脚在鞋内不受束缚,因而能准确反映脚掌宽。而皮鞋等窄脚鞋,由于脚受到挤压而变形,磨损特征也会发生改变,因而不能较好反映掌宽。
        (2)足迹边缘的磨损特征
        在足型特征中,拇趾和小趾的边缘形态、弓区对应的第五趾骨粗隆处的形态和着力趾的形态等,都可以通过边缘磨损反映出穿鞋人足型的细节特征。
        (3)趾区的磨损特征
        可以反映出着力趾及其它趾的形态,以及五趾的排列形态和趾节形态。跖区的磨损特征:主要可以反映出跖前缘的形态,通过两个重磨点的位置、相互关系等来反映跖前缘的特征。
        (4)弓区的磨损特征
        对于平跟软底鞋,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弓区的形态能很好的反映出来,而带跟的硬底鞋,弓部则出现明显的断离特征。通过观察分析足迹弓区的磨损特征可以推断嫌疑人穿用鞋的种类。


        (5)跟区的磨损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较少利用跟区的磨损特征来分析犯罪嫌疑人,而且只有软底易磨损类的鞋能反映足跟的形态,一般的硬底鞋,由于跟部坚硬厚实,无法很好的反应赤足足跟特征。
        2.分析犯罪嫌疑人的步法特征
        落足阶段鞋底磨损特点:人在行走时,一般是脚跟先着地,此时会产生一个较大的踏力,后跟外侧受到的作用力较大,磨损较严重。人们在行走过程中的落脚方式不同会导致鞋底后跟的磨损程度、磨损形态不同。
        起足阶段鞋底磨损特点:起足阶段,脚趾先着地,且受力大小由脚掌到脚趾不断增加,因此鞋尖部位磨损状况与起足高低以及脚趾在鞋中的位置密切相关。若起足高则磨损面小,起足低则磨损面大。
        垂直支撑阶段:鞋底与地面没有相对运动,只是简单的鞋底面与地面的挤压作用,磨损较小。行走运动中,步角越大落脚位置越偏外,后跟偏外侧摩擦越严重,起脚位置越偏内,鞋尖以及前脚掌内侧摩擦越严重。由此可观察鞋底的这些摩擦特征来分析嫌疑人的步法特征。
        3.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年龄
        足迹学理论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运步动作由敏捷、利落向稳重、迟缓变化。足迹中表现为:步长由短变长再变短;步宽由宽变窄再变宽;步角由大变小再变大;起落脚由低变高再变低;足迹重压面由前向后、由内向外转移。而一般压力大的部位磨损也相对严重。通过拇趾部位磨损情况和前掌磨损与后跟磨损的轻重对比来分析判断嫌疑人所处的年龄阶段。基本表现如下。
        青年阶段前掌磨损比后跟磨损严重,壮年阶段前掌与后跟磨损程度相当,中、老年阶段后跟部位磨损严重;而对于拇趾部位的磨损情况,青少年阶段拇趾部位磨损严重且磨损面积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拇趾部位的磨损面积逐渐变小、磨损程度逐渐变轻,老年以后,几乎未见磨损。
        4.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体态
        由于胖人体重大、行动迟缓、身体重心较靠后,其足迹重压面与较瘦的人相比较偏后偏外。
        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体态较胖的人比体态较瘦的人的鞋底磨损面积大、磨损程度重,胖人的足跟部位磨损较严重,更甚者足弓部也会有磨损 。
        
         三、在足迹检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区分鞋底的常态磨损和非常态磨损
        鞋底的常态磨损是指人在正常的站立、行走运动时,鞋子与地面的摩擦而形成的磨损特征。而非常态磨损是指因外在的偶然性的机械力作用,如跄擦、攀登等动作或者鞋底某个部位发生凹凸变形等原因而形成的鞋底磨损特征。在对鞋底磨损特征进行检验时,要特别注意辨别区分常态磨损和非常态磨损。
(二)注意辨别鞋底磨损特征和压痕特征
        压痕的形成是由于鞋底对地面有着相互的垂直作用力,而磨损是摩擦力作用的结果,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在行走时,鞋与地面发生相对运动,此时产生压痕,随之也会有一定的摩擦痕;但,磨损程度重的部位不一定是重压面,如,人落脚时,鞋跟磨损严重;起脚时,鞋尖磨损严重。而这两个部位都不是重压面。因此,研究鞋底磨损时要注意区分鞋底的重压点、重压面,磨损点、磨损面。
(三)注意鞋底磨损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虽然鞋底磨损特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性,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结构、行走习惯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此,鞋底的磨损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鞋底磨损特征只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不具有终身不变性。在辨别检验特征时,要注意区别特征间的相互覆盖情况以及新特征与旧特征。
(四)注意鞋底磨损特征与其它特征的结合
        鞋底磨损特征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鞋的种类、地面等承痕体的粗糙程度等,会因这些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足迹检验中,当压力特征、鞋底裂痕等其它特征明显且条件较好时,应以其它特征为主要依据,磨损特征起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力民.足迹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姚力.判别分析法在鞋底磨损特征检验中的应用[J].刑事技术,2009.
[3]李萌微.试论鞋底磨损特征在足迹检验中的作用[J].中国-东盟博览,2013.
[4]刘文,谢云.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痕迹检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5]解云.谈步法检验-动力形态检验-磨损检验的关系[J].刑事科学技术,1993
[6]孟兆安.足迹检验综合利用[J].刑事技术,1991.
[7]程国恩.关于鞋底磨损特征特定性和稳定性的研究[J].刑事技术,1993.
[8]韩均良.足迹检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